区块链与佛教 区块链佛教

古泉财经 95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区块链佛教,以及区块链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阿里腾讯纷纷入局,NFT究竟有何魔力

一夜之间区块链佛教,NFT成了风口。

这个看似只会流行于极客圈的概念,如今在“圈外”异常火爆。2020年开始,从埃隆·马斯克到姚明,从可口可乐到迪士尼、漫威,再到LV、GUCCI、eBay、Facebook,各路人马都开始玩起NFT。

天价拍卖是NFT出圈的重要推手——数字视觉艺术家Beeple的一套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NFT的方式在佳士得拍出了6935万美元的天价区块链佛教;推特CEO发布的那条仅由五个字组成的“世界上第一条推特”被转让拍出290万美元。目前,世界上已有4位加密艺术家因其作品在NFT领域受到热捧而身价上亿。

千奇百怪的东西被铸成了NFT,例如乔布斯手写的“工作申请”、NBA赛场的高光时刻、球鞋、微信/QQ头像、虚拟石头、佛教护身符、房产、万维网源代码、诺贝尔奖论文、《时代周刊》封面等。

“万物皆可NFT”的场面里,NFT到底是什么?

NFT是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其“非同质化”意味着每一个NFT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分割的。这意味着当一件作品被铸成NFT之后,这个作品就成为了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

技术革命、版权保护变量、投机泡沫、元宇宙序曲……不同人眼里NFT承载的意义大不相同。随着NFT在海外市场高歌猛进,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玩家拥抱这一新事物。在艺术领域兴起后,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也相继寻求入局NFT。它究竟会带来什么变化,大厂们又意欲何为?

从最实际的技术落地成果看,文娱、艺术产业是目前NFT最热情的拥抱者。

NFT则为解决版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当一个作品被铸成NFT上链之后,这个作品便被赋予了一个无法篡改的独特编码,以确保其唯一性和真实性。这样,无论该作品被复制、传播了多少次,原作者始终都是这份作品的唯一所有者。

不仅如此,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品交易形式,当NFT流通时,其所有权的每一次转移都意味着创作者能从中获利,以交易平台Super Rare为例,进行一手交易时,艺术家获得85%的收益,平台获得15%;再次交易时,卖家将获得90%,艺术家则获得10%。而在传统交易方式中,即便原作在多次流通中被炒至天价,艺术家也难以从中再次获利。

潜在的获利可能性吸引了投机客到来,加上已有的NFT高回报案例,不少入局者期望买下的NFT能一夜升值。

跟踪NFT市场活动的网站nonfungible.com的数据显示,今年Beeple的作品在佳士得以超过 600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后,当周的NFT市场交易额首次达到1亿美元。尽管此后加密货币市场的走低对NFT交易额有一定影响,但是在5月初,NFT市场当周的交易额飙升一度接近2亿美元。

在热情高涨的艺术家、极客、投资者等各方的拥趸之下,海外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NFT交易机制——创作者将NFT首次发布后,其他买家能够在NFT交易平台中不断进行二次转手和购买。

一件NFT被首次售出的过程发生在一级市场。海外市场中,火爆的NFT项目颇多,nonfungible.com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中,有三个NFT项目在一级市场中的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元,且目前市场有四个项目价值在千万以上,其中最有价值的NFT项目MeeBits价值9076万美元。此外,售卖NBA球星高光集锦的NBA Top Shot和出售像素头像的CryptoPunks等也是非常火爆的NFT项目。

发行后的流通过程即是二级市场交易。除了全球最大的数字藏品交易平台OpenSea以外,交易平台Nifty Gateway、MakersPlace、Rarible等也十分活跃。多数NFT交易平台基于公链“以太坊”,但由于以太坊吞吐量低、交易费用高、通道拥挤,一些平台也会选择基于Flow、GSC等新型公链。此外,OpenSea、Rarible等大型NFT交易平台也具备一级市场的“发行”功能。

相比海外的火爆,NFT在国内的发展稍微晚了一步,但如今入局NFT的国内玩家已经越来越多。

NFT在中国的流行,也是以艺术为起点。中国加密艺术家宋婷,是2020年中国NFT加密艺术拍卖记录保持者。今年3月以来,音乐人高嘉丰、阿朵先后发布了自己的NFT数字音乐作品,并被高价买下。

不过动作更显眼、影响更大的是企业和机构的入局,目前,最为积极拥抱NFT的机构之一是音乐版权机构区块链佛教

今年5月,阿里拍卖推出NFT数字艺术专场,随后支付宝在6月联名敦煌美术研究所、国产动漫《刺客伍六七》推出4款NFT付款码皮肤;7月,网易旗下 游戏 《永劫无间》IP 也授权发行了NFT;腾讯则在8月上线NFT交易软件幻核APP,首期限量发售300枚“有声《十三邀》数字艺术收藏品NFT”,腾讯音乐(TME)也宣布首批限量“TME数字藏品”将在QQ音乐陆续上线发售。

但是与多数海外NFT交易平台选择的公链不同,腾讯和阿里巴巴在进军NFT领域时,分别基于的是自家公司打造的至信链、蚂蚁链的联盟链。相比公链,联盟链参与方可控、且隐私保护能力较强。此外,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推出的NFT均无法进行二次交易。

比如,用户在购买“有声《十三邀》数字艺术收藏品NFT”后,仅能对其观赏和收藏,平台不提供二次交易的机会,目前用户也无法在平台上线自己的NFT作品。同样的,用户对支付宝付款码皮肤也只能观赏和收藏,无法将其转赠和二次交易。

在国内NFT发展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大厂的谨慎显然为了不让试水演变成投机客的炒作热潮。但文娱产业和 科技 企业的相继入局所透露出的信号同样明显:NFT,已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人们对NFT的态度分为两极:支持者们认为NFT不仅会影响版权保护方式,用更长远的眼光看,NFT将使“元宇宙”概念成为现实;但反对者却觉得,NFT不过是一种投机的新方式。

两者都不无道理,NFT带来的影响本身就是多重的。

元宇宙指的是一个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相互影响,并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NFT则可以作为元宇宙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映射虚拟物品,成为元宇宙中原生资产的主要载体。

今年3月,由于 游戏 公司Roblox在IPO招股书中写到“Metaverse(元宇宙)正在实现”,之后的这半年里, 游戏 行业迎来元宇宙热潮。据财联社报道,2021年上半年,NFT类区块链 游戏 融资高达14亿美元,NFT区块链 游戏 Axie Infinity的日活跃用户数量高达25万。

一些与区块链毫不相关的参与者也在入局NFT 游戏 ,8月4日,法国 时尚 巨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宣布推出自己的NFT手机 游戏 ;7月,可口可乐发布了能在去中心化虚拟现实平台Decentraland上穿戴的NFT虚拟设备。

USDT发行商Tether的前联合创始人William Quigley在7月的一场采访中表示:“NFTs作为一种独特的 娱乐 形式,将与电影、音乐和视频 游戏 并存。所有不能吃的消费品都将成为NFT。

支持者把NFT作为信仰的一部分,但对NFT发展持谨慎、乃至负面态度的人也不在少数。

投机是NFT热潮中最显著的乱象。价格越炒越高的NFT,让越来越多的圈外人眼红,也不断吸引着新玩家急切入场。不少声音将NFT与前几年的“空气币滥发”进行类比,彼时,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交易所对空气币审核不严,造成空气币大量涌现,交易所因而被质疑肆意“收割”项目方与投资者。

NFT会步入空气币的后尘吗?目前还没有答案。尽管不少名人力挺NFT,但质疑NFT的声浪之大难以忽视。

Coinbase的创始人Fred Ehrsam早前表示:“90%被制作出来的NFT,可能在未来的3到5年里失去价值,几乎一文不值。这与90年代后期的早期互联网公司的情况是一样的。”而早前作品被拍出高价的艺术家Beeple,也在接受CNN《First Move》时表示NFT以693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是 “疯狂”的。

莱特币创始人Charlie Lee也认为仅有少数的NFT具有极高价值,例如毕加索这样的知名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但是,“由于创建NFT的成本几乎为零,假如艺术家为了获利而蜂拥进入这一领域,那么市场就会被这种狂热所淹没,供应将压倒需求,价格最终将崩溃。”

监管是NFT可能面临的另一压力。国内大厂推行NFT时的谨慎态度反映了其对合规的重视。阿里巴巴、腾讯一再强调其在NFT领域布局的范围和界限。

针对外界对NFT是否相当于发行代币的误解,蚂蚁链曾明确表示:NFT不是虚拟币。“NFT是解决数字艺术品确权的一种有效和可靠的技术手段,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分拆性,不具有等价交换物的特征,和比特币等虚拟币有着本质区别。”

在腾讯研究院举办的线上圆桌论坛上,腾讯云区块链产品总监秦青也表示,NFT在联盟链上发行可以做到真正地去掉货币的属性,“区块链佛教我们推断联盟链发行的NFT是可以合规的发出来的。”

NFT是复杂的,其虽是更好的版权保护方式,却也存在潜在的炒作属性,在国内发展的道路中面临监管也不可避免。如何能够让NFT的发展扬长避短,所有中国参与者都需要 探索 NFT合适的发展路径。

结构化思维篇

“思维地基”之结构化思维篇

全面提升你的思维能力

“思维地基”之结构化思维篇

20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8 分钟

要建构、先解构

我的结构化思维之路的起点要追溯到读大学的时候,记得当时第一次读到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的某本书里的一句话:

我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社会如何迫使那些心智敏感又不想循规蹈矩的人走向毁灭。

整个人都被深深震撼了。

雅克·德里达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通俗的说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不容置疑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将固有逻辑和结构系统进行拆散和重新组合,破除所有形式规则。

爱因斯坦发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之前,人类社会一直都认为牛顿的物理学定律既适用于地球上的所有物体,也适用于整个宇宙。人类对于任何现象、事物的解释更倾向于进行全面的、统一的解释,以证明这种解释的正确性。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大众的要求也是要有统一的着装、统一的行为、统一的信仰。某些大师的思想上升到了“主义”的高度后,变成了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后来爱因斯坦发现了宇宙物理学的探索方法,打破了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权威,同时开启了数学等其它科学领域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反思绝对权威、绝对真理是否存在。因此尼采提出“上帝已死”,拉开了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序幕。

虽然这股思潮没能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域产生多大影响,它影响的主要是艺术领域,如建筑后现代设计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解构音乐创始人约翰·凯奇(John Cage),解构主义的电影作品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但是这股思潮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过去十二年的义务教育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尤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部分的缺陷与缺失,让我萌发了前往异国深造的念头,也奠定了我重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精神基础。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头看,当年的解构主义思潮现在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去中心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消费方式、出行方式甚至学习方式,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正在颠覆和重做所有的行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创新,互联网公司将他们的组织结构由原先的“金字塔”型变成了扁平的“蜂窝状”,让更接近市场的一线团队担负起了服务客户与创新的重任。这就是“去中心化”在商业组织领域的渗透。

其实不仅大众的消费需求变得个性化,人们的审美观、行为模式甚至意识形态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分化,而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就是这些个性化背后的根本动力。

尽管“去中心化”和当年的后现代结构主义一样,都会遭到“中心”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和抵制,尤其在采用金字塔型结构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治理的国家中,这将使得“去中心化”之路呈现出“螺旋形”上升的态势,但是支撑“去中心化”背后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是帮助人类挣脱枷锁,不断进步的底层素养,这个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说学习一门学科有三个层面,学科知识只是学科思想的表层形式。如果你光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那么这门学科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技能或技术。但大部分学科其实是一种过程和方法,比如科学的研究过程是“问题--假设--求证”,我们通过掌握这种研究过程掌握实证与定量的方法,学会用数据说话。

更深层去看,我们学习一门学科最终还是要学习这门学科的精神和态度。比如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包含了理性的思考(追问到底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态度,而人文学科则包含了更多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终将去向何方的终极思考。

所以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首先要理清我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中到底有哪些属于表层知识,哪些属于过程和方法,哪些构成了我们的精神和态度。

正所谓“不破不立”,先解构,才能建构。

建构的核心法门

结构化思维的本质是系统、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普通人的结构化思维分两重境界:

第一重的典型输出是能够对某个问题进行结构化的拆解,并精准的找到解决方案。第二重境界表现为能够针对某个议题自行建模 -- 解释 -- 场景化应用。

第二重境界与第一重境界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结构”,结构化思维的最终目标也是形成自己的“结构”,所以我把这个形成自己的“结构”的过程简称为“建构”。

两重境界的修炼过程可以概括为:学习 -- 提炼 -- 应用 -- 再学习 -- 再提炼 -- 再应用。

由于学习与提炼在建构中扮演了比较核心的角色,大多数人往往是因为迈不开这两步,所以到不了总结出自己结构的境界,所以本篇先介绍学习与提炼的核心法门。

1. 学习:先系统、再碎片。

20世纪30年代,美国高等学府里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当时的经济学系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本科生们学的都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等。

出生于经济学世家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在他30岁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用3年时间把过去100多年的点状的经济学理论整合重构,写成了一本《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把经济学理论分成7部分:基础概念、微观经济学、要素市场、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全球经济和经济政策。

他的这本教材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虽然后来另外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和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也写过两本比较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但书的结构都没有跳出萨缪尔森的框架。

萨缪尔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但是经济学高地从欧洲转到美国却不是自萨缪尔森开始。美国学者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喜欢建立学科结构(建构),这使他们更容易从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维度思考这门学科,并找到这门学科固有的不足和痛点加以提升。

这种建构思维后来被麦肯锡(始创于美国的咨询公司鼻祖)总结在《金字塔原理》中,被世界以“结构化思维”的名字所认知,成为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学习一门学科、读一本书、看一个人,都应该从整体结构而不是某一部分开始。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再填充内容。这里就引出两个关键点:

结构要向大师学习、系统化地学习;内容可以降维学习、碎片化地学习。什么意思?

真正的经典作品并不好找,但是理解了大师的“思想结构”,胜过向普通人学习10年。所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寻找经典,而不是阅读普通作品或与普通人交流上。

理解大师的“思想结构”是指在读大师的著作时,不要过分追求每一章的内容,而要去想章与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编排,如果那样编排可不可以。理解经典作品的内容可能只要2、3个月,但是理解经典作品的结构可能需要2、3年。当你真正体会到大师所设结构之精妙的那一刻,很可能就是你思维层次跃迁的时刻。

至于内容,现在流行知识付费,大量的知识付费节目为了让更多人愿意来看或听,都选择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被割裂成小块的“面包”,涂上“果酱”或“黄油”进行“投喂”。这种类型的知识获取方式适合已经长了“尖牙”的物种,既已经对这块知识有整体框架的人群,否则你的“牙齿”将在反复咀嚼“面包”的过程中变成“幼齿”,从此丧失“猎食”的能力。

所以,内容用碎片化的方式学习是可以的,但还是要谨慎选择输入渠道。

2. 提炼:知其同,而不是求其异。

请在30秒内熟读并牢记以下这些名词:

卡车、大象、老虎、苹果、菠萝、出租车、公交车、哈密瓜、猴子。

可能大多数人在30秒之后闭上眼,记得的只有一团乱麻。

但如果用结构化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梳理:

交通工具:卡车、出租车、公交车

水果:苹果、菠萝、哈密瓜

动物:大象、老虎、猴子

这样看起来就有条理多了,记起来也更容易了。

人脑喜欢结构化的信息,用逻辑把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能够使信息更容易记忆。这个就是提炼结构的第一步。

不断地发现学科、著作、他人行为的相同之处,将这些相同之处归类整理,当这样的“类目”积累到临界点,就能够形成你自己的结构。

这部分的范例可以参考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这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就清晰地指明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的本质与发展脉络:

物理学:研究宇宙的基本特征。

化学:研究原子和分子的故事。

生物学:研究有机体的故事。

历史学: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

他将人类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

认知革命(大约7万年前)

农业革命(大约12000年前)

科学革命(大约500年前)

并指出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了基因中的不足。

“想象秩序”是历史发展的偶然,但是为了维持“想象秩序”,人类将其包装成必然,然后恶性循环加固了这些秩序。

他认为历史的大方向是全球融合。目前全球文化的内核是亚非世界的文化。但全球文化虽然单一,却非同质。

公元前的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

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然后他详细论述了货币、帝国、宗教的演化过程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人类简史》是前无古人之作,真正的上帝视角。因为它写的是人类从智人到现代的整个历史,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写,同时书中有很多听上去惊世骇俗,但细品后觉得很有道理的观点。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看一本百科全书。震撼我的不仅是他那些惊世骇俗的观点,还有他对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学及其它学科融汇贯通的程度以及自身建构能力之强大。

我想,这就是结构化思维的最高境界。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赫拉利的著作领悟出很多提炼自己结构的方法。

总结一下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系统、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来自我们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对权威观点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要想掌握结构化思维的精髓,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思考套路,我们必须系统化的向大师们学习如何思考与建构,同时不断找出知识中的相同点,归类整理成我们自己的小类目。当这些小类目积累到临界点时,就能够形成我们自己的结构。再经过场景化的应用与修正,我们的结构化思维能力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提高。

《西游记》里最能打的佛教,竟然是无神论的?

《西游记》里区块链佛教的各个派系,如果要按战斗力排名的话,佛教绝对排名第一。

玉皇大帝的天宫系就不必说区块链佛教了,十万天兵天将也挡不住孙大圣的一根金箍棒,连大本营都被砸了,毫无还手之力。

玉皇大帝背后的主要势力,是道教。道教以“三清”为尊,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就是我们熟悉的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在《西游记》里是被弱化了的,或者战斗力是被刻意隐藏了的。至于其它两位老大,通篇都没有出场表现的机会,战力未知。

佛教则不同。如来佛祖一出场,还没热完身,只用了一个手掌,就解决了战斗。孙悟空虽然大喊被骗,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落败者为自己争取的台阶罢了。

等孙悟空被压了五百年之后重出江湖时,佛教的战斗力已经超越他的想象了。想当年单挑天宫集团,还能和佛祖走上一个回合,如今竟然连挑战佛祖的徒子徒孙们的资格都没有了,只能跟一些不入流的小喽啰们打,还次次都得使出吃奶的劲,大战三百回合。

当年风光无限的齐天大圣,憋屈到了什么地步?这一路打来,只要碰上的小妖怪属于稍微有那么一丁点背景的,立马就吃瘪。什么某某菩萨的坐骑啊,佛面前供灯的灯芯啊,观音家池子里养的鱼啊……不管什么级别的,都打不过。一打不过就得跑,整个一“孙跑跑”。

跑去哪儿呢?搬救兵。这搬救兵也有讲究,到天宫去搬,一般成功概率低,得跑好几趟;去西天佛祖或者诸位菩萨那儿搬,一搬一个准。

孙悟空的西天取经之路,给我们两个启示区块链佛教:一,做妖怪一定要做有背景的妖怪,没背景的会被打死。二,佛教系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千万不能惹。

如果要选一本在国内介绍佛教的传播度最广的书,大概不是任何一本佛经或佛学书,而是这本小说区块链佛教:《西游记》。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对道教的认识,来自《封神演义》;对佛教的认识,就只有《西游记》了。

《西游记》里的佛教,和真正的佛教,有多大的区别呢?

最大的差别,就在这“战斗力”上。

在几乎所有影视剧和小说作品的设定里,佛祖都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举手抬足之间,就能轻松解决一切问题。

真实的佛教里,佛确实有一定的神通。包括一些菩萨啊、尊者啊,都有些凡人所不能及的超能力,比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之类。

但这些超能力,从属性上来看,都不太适用于直接对战。历史上佛教的诸位高僧大德们,和外道PK,靠的都是辩论,就没听说有跟人动手的。要去跟孙悟空对打?没戏。

佛拥有的最高级、最特殊的能力,是这个:“ 一切遍知 ”。

意思是,佛知道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的一切。既知道事情的表象,也知道事情的本质,还知道事情之间的联系,甚至知道所有发生的这一切事情背后的意义。

这正是佛被称为“觉者”的原因。佛,是从世间的蒙昧中觉醒、看清了真相的人。

很明显,知道一切,和能做到一切,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佛只是“知道一切”,而不是“无所不能”。也就是说,佛也有很多没办法做到的事情。

从这点来说,佛不是神。

佛教虽然归属于宗教,但和其它宗教很大的一个区别即在于此: 佛教是信奉无神论的 。佛和我们凡人一样,都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

这个法则,就是 因果 。

种善因,得乐果;种恶因,得苦果。这条铁律从无始以来一直精准地作用在一切之上,公平公正,童叟无欺,即使是得了涅槃,超脱于轮回之外的佛,也无法破坏这铁律。

佛和凡人,就好比是学霸和学渣。两者的区别在于,在考场上,学霸知道每道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甚至知道每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出,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而学渣呢,一无所知。但学霸再牛,也得和学渣一样,老老实实地照着试卷上的题目来做。想直接把题目给改了?或是把标准答案给改了?没辙。

简言之, 大家都是规则的执行者,而不是规则的制定者 。佛,是对这个规则了解得最全,理解得最深刻的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所以看上去什么都能搞定,仅此而已。

宗教存在的意义之一,是为了给人以寄托。人生在世,有许多人力所不能及之事,尽力而不能成之愿,这些个人的意向,会逐渐外化,与自己幻想中的形象合为一体,这就是外在的神。宗教的神,是人们寄托和依赖的对象。

常有苦难中的人会呼喊:“神啊,救救我吧。”这是期待神略施恩惠,降下神迹,把自己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这种方式,其它宗教的神们或许可以,但在佛教这儿,对不起,佛没法救你。

准确地说,佛没法直接靠佛自身的力量来救你。佛能做的,是告诉你:这儿有一条解脱痛苦之路,这条路我曾经走过,也有很多信仰我的人走过,是走得通的。你愿不愿意,跟着我的指引一起走?

所以说,信仰佛教,并不是寄托并依赖佛教的神,而是 寄托并依赖于佛所觉知的自然法则 。对于佛,我们固然无比景仰,但这不是个人崇拜式的景仰,而是对大智慧者,对传道受业解惑者,对悲悯众生的菩萨心肠者,所应有的景仰。

我们感激佛为我们指引的道路,感激师长对愚昧无知的我们谆谆教诲时的耐心和包容,感激今生有听闻正法、增长智慧、解脱轮回的机会。

但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离苦得乐的这条路上,没有人,也没有神,可以代劳。

人们去寺庙里求神拜佛,是把庙里的佛菩萨们当成神来对待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供养,换来佛菩萨的神通,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供养,确实会积累一些善根,或者说善业的因。但这些善根,并不和供养所付出的金钱成正比,而只和拜佛者的发心与行为有关。

如果求佛者,对佛恭敬,对佛所开示的自然法则恭敬,并愿意将其作为个人今后日常行为的准则,自然会得到很大的功德。

但如果求佛者,对佛不以为然,对自然法则无动于衷,拜完佛回去继续我行我素,只是想通过砸钱的方式,换取佛菩萨们的恩典,那不论砸多少钱,效果都是微乎其微的。

归根到底,我们所经历的、所得到的、所失去的一切,都是由我们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决定的。不是谁的恩典,也不是谁的加害,一切都有源可溯,有因有果。

正因如此,经书上说:“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

菩萨们怕遭到恶果,总是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越来越少,功德越来越圆满。

而我们呢,常作恶因,却不在意,也不忏悔,还总是祈求:“阿弥陀佛,保佑我身体健康,升官发财,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这就好比是,站着晒太阳,却求不要有影子出现;跳下水去游泳,却求别湿了身。

有人做了坏事,逃脱了惩罚,沾沾自喜,自鸣得意;

有人做了点小善事,就要求大回报,以为自己积了天大的福德;

有人遇到了些挫折,就以为自己原先所做的善行毫无用处,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说白了,这些人并不信仰佛教,却把佛教当成实现自己私愿的工具。同样的,他们信的并不是因果,而是“对自己有利的因果”。

真正的因果,一善一恶,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行恶事,求善果,不过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罢了。

话说回来,佛的战斗力,说不强,算是不强;说强,其实也强。

人的力量,本就不来自于肉体,而来自于知识。有了牛顿力学,就能造各种力大无比的工具;有了电磁学,就能发电;有了空气动力学,就能上天;有了相对论的质能方程,就能造出核武器来毁天灭地……所以,佛的这个“一切遍知”,其实可以衍生出无穷的力量。

只是,佛使用这些力量的方式,和《西游记》是不同的。佛不用武力降服他人,不显现神迹来让教徒膜拜,也不用神通来为众生行世俗的方便事。

佛的目标只有一个:“为利众生。”把众生从无知愚昧痛苦的轮回中拯救出来,断烦恼,得解脱,无余涅槃。佛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这个目标上。尽可能久地伫世,不断地开示说法,为众生不同的根器,造八万四千法门。

如果佛真的无所不能,那大可以用力量拭去众生心头的蒙尘,增长众生的智慧,让众生发起菩提心,或是直接钻到我们的意识里,让我们去做该做的事。

可是佛不能。因果法则太牢不可破了。因果被钉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连佛都徒呼奈何。

读到这儿,有人会悲观了:怎么连佛都救不了我们,那可怎么办?

只要换个角度来思考就行了:只要听佛的教导,我们自己就能救自己,不需要别人来救。

最近很火的比特币和区块链,背后的原理是“去中心化”。

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中心化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某几位主神上,顶礼膜拜,称颂赞叹。

只有佛教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都要听佛的开示,听师长的教诲,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每个人都要敬畏因果。每个人都有救自己脱离苦海,离苦得乐的能力。这个能力,别人都没有,只有我们自己才有。这就是佛教里所说的:

众生皆佛。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何去何从,靠我们自己,选择因果。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2021年6月16日,星期三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雌,守其雄。“这十二个字是一和尚在曾国藩焦虑过度、重病垂死之际,给曾国藩写下的一句话,将他起死回生。

18年初,凭着朋友一句”初五,大利北上。“便进入了区块链行业。经历一整轮牛熊,可阅历太低,一年过去了未能从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思考框架,在对事物的认知上也并未有多大提高。回顾2018,收获更多的是关于做人,在展望2019年甚至未来几年时,希望自己能够扮演好在家庭、公司、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色,能够”敬胜怠,义胜欲。“

敬胜怠

”敬胜怠“是指如何克服懈怠和惰性。我做事一向随意,性格也较为马虎,这种状态下便极易滋生懈怠、惰性等软弱性。这种软弱性在忙时使我较为狼狈,白天划水、晚上熬夜加班;在闲时,使我感到无趣、空洞,以至于处于一种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自虐状态。要克服这些,做到"敬”,即为人敬重、勤恳,慎重地对待每一件事,不怠慢不苟且。可真正要落实下去因为这种软弱性又艰难重重,那么该如何去实现呢?从过去的经验中暂时总结出两个方面,认识论和方法论。

首先应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有足够的思考和认知,当意识到坎坷之路的前方必定是钻石时,那也必然会勤勤恳恳的向前前行。拿区块链行业来说,我时常给自己”洗脑“:这是唯一的一次财富自由的机会,如果没抓住,靠互联网行业概率几乎为零;无论牛熊如何,一定要占住”坑位“,跟着公司一起成长前进。当时刻抱着这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得对当下的事情负责,可以为公司创造些价值。因为再坚持下去,就是”钻石“啊,况且现阶段也并未多苦,只需勤勤恳恳做事即可。

其次是方法论,因为时常出现即使事情紧迫,而且乃当务之急,仍然做事低效、懈怠、忙乱。这个时候便不是认识论层面的事情,而是执行层面的事情。西方有很多方法论的书籍比如《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一直不屑于读,但这样一想,也确乎是需要学习一些东西,来构建一套适合自己做事的方法论。过年时,我哥一直强调的是”系统“,即做事系统化、生活系统化。每天该做什么事情有个清楚的规划,比如我哥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今日所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列出来,完成了就在日记上打个勾,没完成就继续加班搞定,完成清单上的任务后便倒头就睡。我看过很多企业家的采访,发现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倒头就睡的能力,因为他们每天太忙了,行程表满满当当,在高效的行为准则下连焦虑的时间都没有,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休息。生活也是如此,身体健康是持续做事的本钱,很多企业家都有运动的习惯,而且为了运动甚至牺牲睡眠,五点多就起床划艇、高尔夫、跑步等。我哥曾经整整失眠了一年,去各大医院看都没用,后来他心平静气,每天坚持跑步,此后睡眠质量极佳。当生活、做事系统化后,惯性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一种”利滚利“的复利。

企业家的学习能力极强,比如万科董事长王石,英语零基础,五十的高龄,用一年多时间游学国外,不仅掌握英语,还获得国外学校的院士头衔;TCL董事长李东升,六十多的高龄,为了在国外拓展市场,坐车采访的间断都在朗诵英语,发表全英演讲;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小学尚未读完,自学西方的管理学、统计学,在那个政府话语权极大的时代,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将福耀打造成一个高效率的西式企业。究其根本,无非三字,”敬胜怠“,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不敢懈怠,敬重、勤恳的做事学习。

反观自己的2018,荒废了大量时间,即使最简单的背些托福单词也未坚持,原计划在年前将托福拿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只背了三四天的单词。上班也是如此,尽管住的地方离公司仅1.7公里却依旧经常迟到,在临近上班打卡之时,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掏出手机在钉钉打卡。这种懒散行为,不仅危险,对上班的心态也有很大损害。9:40多到公司,喝些水,吃点早饭,跟公司的人聊聊天,点中午外卖,刷会知乎、朋友圈,整个上午就荒废了。所做之事拖到晚上加班完成,又侵占了大量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有何用?能成何事?

义胜欲

”义胜欲“是指如何克服各种贪欲,对名利、肉身性的欲望追求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天性。从佛教的角度看,肉身性欲望即色欲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欲望,也是修行路上最大的敌人,如果色欲这个敌人消失了,那么佛教可能也不复存在了。这样一看,克服肉身性欲望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名利贪欲是一种永恒的战斗啊。“色”欲在过去几年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甚至差点做出违背道义和舔狗之事;而对名利的追求,也时常让我差点走上歪路子,因小失大;当以欲望的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人事, 便陷入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状态。”义“是指道义、仁义,做事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对待他人抱有一颗慈悲之心,而非只凭着欲望为人处事。

“义”的一面是道义,当一件事情上升到道义的高度,会感到不安和负罪时,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欲望带来的冲动。

去年春节前,跟一个在创业的朋友聊到一件同行竞争的事情。朋友在创业时遇到一个坎,几个原本拿着稳定高薪的人辞职加入朋友的公司,他们每天干劲十足,加班到很晚,然而他因合伙人的钱出了问题,连工资都发不出濒临解散。他那时非常的煎熬,梗在心上,难受的哭了出来,”为什么明明那么拼命的去推进这个项目、一刻都不敢懈怠,到头来却要辜负跟自己打江山的兄弟“。朋友那时动了放弃的念头,想要去同行,另起炉灶。当朋友动了这个念头时,李鸿章的一件故事映入他脑海,使得他坚持了下来,依旧坚守:李鸿章因和曾经的上司曾国藩意见不合离开了,这时有许多人尤其是曾国藩的对头想把李鸿章挖过来,但李鸿章放弃了所有的诱人机会,他选择了隐居三年。故事的核心便是“道义”二字。我公司一个离职的同事,他后面去了竞品公司,但他去之前仍然咨询了我老板的意见,待获得老板意见首肯后,方才去。虽然比起李鸿章的做法仍欠缺些“道义”,但比起这个社会的绝大部分人而言,其商业道德水准甩他们几条街啊。

以“道义”反观自己更是极为不堪,曾几度想过从公司获取更多信息,以便积累经验届时回西安自己创业;也曾背着公司私下接过一个单,即使赚了些钱,到现在仍然如鲠在喉。如果没有朋友跟我说的故事,我甚至会觉得顺理成章和心安理得。做事先做人,如果做人的格低,事情也不可能做大。几个同行公司在去年以各种龌龊事攻击我老板、还有黑公关盯着我们公司;尤其是我老板之前的朋友,老板帮助过他很多事情,却因为竞争关系,各种抹黑,还直接曝光私人信息。想到这便禁不住感叹从未见过如此无耻之人,可老板依旧淡定,正如老板所言,格局太低之人,定走不远。

”义“的另一面是慈悲,”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各有各的难处。“ 慈悲之心不仅是对他人仁义,也是对自己仁义,放下诸多欲望引起的偏见与执念,是谓”菩提心“。

我加入公司之时只有3人,发展至今,见到了诸多人事变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有一个离职的同事,有妻儿,老板仁慈,接济了他不少,未曾想到后来,欠钱不还甚至反咬一口。跟我朋友提起此事时,我朋友说,你老板肯定不会介意这个事,那离职的同事自有其可怜之处。老板一路走来,经常被各种人坑,而在区块链这个直接与钱打交道的行业更是如此,尽管如此,在年末时他发了一段话,”还是希望身边的人一切都好“。

18年5月份时,我陷入一种很艰难的处境,因经常熬夜加班,原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糟糕,脸部几乎毁容。有天晚上快11点打车回学校时,在出租车上哭了出来,眼泪一直流淌,一方面因为自己艰难的处境,为了家人做了诸多妥协;另一方面想到我们一家八口人都过的并不容易,可自己已经很努力、很拼命了,依旧无能为力让每一个人都过的舒服、安好。有时也曾试图打算思考”死亡“一事,在死亡的语境下,许多我认为”非如此不可“的执念也便消解了。但我却放弃了,因为这会使得我对家人的际遇过于冷淡。中国人本没有思考死亡的传统,死亡是一件悲恸的事情,逢年过节的祈祷祝福也必少不了”家人平安“。

后来,自己心态慢慢平和下来,秉着慈悲之心,去理解、体谅并宽慰家人,也宽容自己顺其自然、尽人事就好。此后的生活,抱着”家人至上“的原则,很多选择也都顺理成章。加上活泼可爱的女友在身边,便感觉四周都明媚美好起来。

我哥时常训我,”想的多,做的少。“或许是吧,有时候有些东西其实很简单,但因自身的执念与欲望,徒增了烦恼。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雌,守其雄。”前半句修身为人,后半句为人处事。“以敬胜怠,以义胜欲,所谓修身道立,履准蹈绳,此身之之学也。” 是啊,何必那么急呢,尚未学会修身为人,又何必急着要做事?再读这句话明朗了许多,做事之前须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做人原则,“履准蹈绳”,不断的重复、完善自己的那套体系,大器晚成又何妨!

类比|一把理解中医的钥匙(中篇)

在很早以前的文学创作中,我们的祖先就采用了赋、比、兴的方法,并逐步使之发展为系统理论。赋、比、兴可以说是以类比为中心的方式。

《诗经》第一首《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小鸟求偶啾呜引出男女爱情,这是典型的“兴”的方法,但其中也有“比”的因素是显然的。

孩子们读《西游记》,看到菩提祖师“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在人人惊惧之际,孙悟空却从 类比中领悟出 是叫他夜里三更从后门进去传他道法。

类比不仅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类比首先就从自己的身体开始。

如:“头头是道”,“头重脚轻”,“燃眉之急”,“目光远大”,“目空一切”,“眼高手低”,“眼中刺、目中钉”,“耳边风”,“耳目一新”,“掩耳盗铃”,“苦口婆心”,“口若悬河”,“一个鼻孔出气”,“拾人牙慧”,“口密腹剑”,“唇亡齿寒”,“不为人齿”,“没齿难忘”,“满面春风”,“胸有成竹”,“腹背受敌”,“五内若焚”,“肝肠寸断”,“手足之情”,“一失足成千古恨”,“捷足先登”,“手足失措”,“心腹之患”,“血肉相连”,“血口喷人”……

数千年历史,留传下无数的历史典故,这是一部很大的辞典。中国人的历史成语,天下无双,全有类比的意义。

类比在教育中有着极大意义,能用好的譬喻成为作教师的基本条件。教育要用启发式,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用类比启发。孔子把“举一反三”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 他本人对一些最重要的概念都避免作严格定义,而是用类比作启示。

春秋战国时代的论辩,很多都依靠类比。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就有大量类比的运用,其他理论家与论辨家也一样。“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亡羊补牢”、“危如垒卵”……等等在论辩中起了重要作用。《战国策》中,江乙对荆宣王的一段话是类比的通俗代表:

这就是有名的狐假虎威的故事。这样一个简单易懂的比喻,把需要仔细分析的复杂问题用生动类比深刻地解释了。

中国传统伦理和政治学说的建立,几乎全是从类比而来。这就必须说到《易经》。《易》是类比思维的范式化经典。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象和爻的地位变化,都代表宇宙和人生的某种状态、规律或关联。这是一个高度灵活的、包罗万象的巨大类比网络,充满着带有神秘性的智慧。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称《易经》包含“……所有中国人的智慧的原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

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从《易》类比引伸出各种道理,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易》对中国文化而言,是一种“公理集合”,它包含了天上人间一切道理的根本。

《易》的基本范畴是阴、阳。“阳”的特点是刚强,“阴”的特点是柔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里说得很清楚,“各从其类”。从“阳”类比出天、马、君、父、夫、吉……从“阴”类比出地、牛、臣、妻、子、凶……。再从各种卦象和卦爻变化类比出 各种复杂的事物转化与关联,这当中蕴有黑格尔看到的中国智慧。

例如乾卦有六个阳爻,阳的代表数字是九,从最下面的阳爻初九到九二、九三、九四逐极上升,到九五算是“飞龙在天”,“九五之尊”成为皇帝的代号。按一般道理说,九六在最上面,应该比九五更高贵,可《易》认为九六下一步将转到下位,前途不妙。“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事物不能走到极端,否则就会转到反面。“九五”虽然不在最上面,却兼有最上与发展的势头,因此是最好的态势。这个深刻的道理不但对人生有价值,对社会政治也有价值,对市场经济一样有价值(一种商品,发展到最旺销后,就可能走向衰退;只有旺销又保有向上升势头的才是最有前途的)充分表明了中国智慧的力量。类比推理方法有巨大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建立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时,绝不像希腊哲学家那样走逻辑分析之路,而是依靠直接从《易经》天、地、阴、阳范畴进行类比推理。

当你有了“类比”这一概念,再去看中国的各种学问都可以豁然贯通。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学传统学问要有悟性,比如禅宗、道学、中医等,其实,这个悟性就是更加高级的类比,先来看关于佛学的三个公案,我再来讲述何为“高级类比”。

唐代韩愈的高徒李翱向唯俨大师请教佛学精微,大师手指上、下问懂否?答曰不懂,大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幡然领悟,作诗一首:“练得身形似鹤形,千秋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从唯俨以青天、云和瓶、水的类比启示中,悟出顺其自然乃是大师学说的精华所在。

另一个故事说有人向马祖问道。马祖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子,他在圈中,马祖用棒打他。他跑出圈子,马祖又打他……这个聪明的人终于悟出圈内圈外都有是非,圈内外都是一种执着,要摆脱一切执着就能得道。

南朝齐梁时的范缜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主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用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一个类比:刀刃是锋利的物质基础,没有刀刃,就没有锋利;由此类比推论精神依赖物质的存在,曾使众多佛教大师哑口无言。许久以后,一位佛学大师提出“燃灯论”,说火可以借不同的物质传递,人的精神也可以借肉体传递。这一著名类比又说服了众多的智者。

上面这三个类比如果你没有看到答案,估计很难领悟出来,因为这是高级的类比,是抽象的类比。是的,我将类比简单分为两种, 一是具象类比,二是抽象类比。

具象类比是建立在直观的、表面的经验之上, 比如眼睛一闪一闪像天上的星星,这是由此及彼的类比;区块链就是一个每人一份的公共账本,这是由已知到未知的类比。

抽象类比是建立在抽象的、有内在联系的思考之上,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所有类比都属于这一类型,很多事物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内在机制相同,比如经济泡沫和冰川融化、锋利离不开刀刃和精神离不开物质等。如果用上一段的例子,那眼睛可以跟镜子类比,区块链可以跟p2p类比。

说了这么多,我故意没有举中医的例子,如果你已经学会了类比,即你有悟性,那我不用说你也懂得中医的思维了。

不懂的话,请你翻开《黄帝内经》,如果你能找到哪一篇没有用类比的方法,那我给你一百块,你敢要么?

类比除了具象和抽象,还有好坏、高下之别。

坏的类比常常造成大量似是而非的推论,甚至是莫名其妙的迷信。

中国士大夫奉若神明的“八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难说是一种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八纲”既不是八种因果范畴,也不是有必然内在关联的范畴。这有些神秘,要靠领悟。能格物致知的人不一定能正心诚意;能修身齐家的人不一定能治国;可是,这些又都与治国、平天下有某种联系。这就是中国思维的弱点,把类比和因果关联混在一起综合领悟,无法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著名的科学家沈括把“虹”和龙对比,说“虹”如龙一样能向溪中饮水,这类思维也广泛存在。至于民间,就有更多“坏类比”。许多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类比对中国人影响极大。例如十二生肖,本来把人的生日排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并无什么意义,可中国民间对此却有大量非科学的类比。如在挑选配偶时就强调属狗的与属羊的不能结合,猪和羊则很合适。属羊的逢狗年要小心,容易惹灾闯祸等等。这一点很奇怪,如果真信八字风水,可真正八字风水也没这样讲啊,八字风水自有其一套抽象原则和逻辑,不会有不分青红皂白的呆板规条。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下一篇我将给你答案,同时借用李笑来老师的观点来分析类比的好坏高下。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区块链佛教和区块链与佛教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区块链佛教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