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nounce nee区块链

古泉财经 69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nee区块链,以及区块链nounce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TP-LINK无线路由器安全加密设置哪种好?WEP,WPA,WPA2(PSK),WPA2(AES)

从性能和安全性的角度来说,WPA2-PSK(AES)是最好的,一般的路由器对于该类型的加密都能游刃有余的处理,而且,WPA2-PSK(AES)是目前为止最安全,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无线加密协议

WEP是Wired Equivalent Privacy的简称,有线等效保密(WEP)协议是对在两台设备间无线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方式,用以防止非法用户窃听或侵入无线网络。不过密码分析学家已经找出 WEP 好几个弱点,因此在2003年被 Wi-Fi Protected Access (WPA) 淘汰,又在2004年由完整的 IEEE 802.11i 标准(又称为 WPA2)所取代。

WPA全名为Wi-Fi Protected Access,有WPA和WPA2两个标准,是一种保护无线电脑网络(Wi-Fi)安全的系统,WPA实作了IEEE 802.11i标准的大部分,是在802.11i完备之前替代WEP的过渡方案。WPA的设计可以用在所有的无线网卡上,但未必能用在第一代的无线取用点上。

WPA2 是经由 Wi-Fi 联盟验证过的 IEEE 802.11i 标准的认证形式。WPA2 实现了 802.11i 的强制性元素 ,特别是 Michael 算法由公认彻底安全的 CCMP 讯息认证码所取代、而 RC4 也被 AES 取代。WPA2具备完整的标准体系,但其不能被应用在某些老旧型号的网卡上。

WPA/WPA2下的加密方式有TKIP和AES两种,TKIP: Temporal Key Integrity Protocol(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负责处理无线安全问题的加密部分。TKIP在设计时考虑了当时非常苛刻的限制因素:必须在现有硬件上运行,因此不能使用计算先进的加密算法。而AES(高级加密标准),在密码学中又称Rijndael加密法,是美国联邦政府采用的一种区块加密标准。这个标准用来替代原先的DES,已经被多方分析且广为全世界所使用。经过五年的甄选流程,高级加密标准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于2001年11月26日发布于FIPS PUB 197,并在2002年5月26日成为有效的标准。2006年,高级加密标准已然成为对称密钥加密中最流行的算法之一。

主要观点

(一)认为索伦山和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相连,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闭合于中晚二叠世。板块活动是由北向南推进的,但有不同意见

西拉木伦河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市北约120km,沿着这条河存在着一条相当规模的深大断裂,在河的北部杏树洼、柯单山、五道石门、黄梁岗、二八地、天山、九井子一带发育一条NEE向断续延伸180km的蛇绿岩带。黄汲清等(1980)、王鸿祯(1982)、李春昱、王荃(1983),根据断裂两边晚古生代地层的明显差异和区域地层的发育状况把西拉木伦河视作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李春昱等(1983)把西拉木伦河与其西的二连浩特、索伦山北侧、蒙古南缘至东准噶尔的克拉美丽山一线认作是一条晚古生代晚期的板块缝合线,并把甘肃北山南缘和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二叠纪洋壳残块作为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碰撞以及其间古海洋盆地最后封闭的遗迹,还把这次碰撞当作形成现今亚洲大陆构造轮廓的基础。同时,胡骁(1983)、唐克东(1992)基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华北板块北缘温都尔庙地区发现的蓝片岩,也将其解释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碰撞造山的标志,据此也将温都尔庙—白乃庙一线归于两大板块缝合线位置。樊志勇(1996)、王玉净等(1997)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未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la sp.。这个动物群的时代最有可能是Guadalupian中-晚期的,确定其形成时代为中二叠世,以中晚期可能性最大。认为这个时间可能是蛇绿岩带形成和蒙古洋最后封闭形成缝合线的时间。该蛇绿岩带应属于华力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同时在蛇绿岩蚀变玄武岩中采取同位素样品做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344.6Ma(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测试),为早石炭世。因此确认杏树洼一带也存在着形成于石炭纪的洋壳“残片”。根据上述微体化石的发现及同位素年龄的测试结果,认为西拉木伦河北侧不仅存在着早古生代的洋壳,同时也存在着晚古生代的洋壳。石炭纪洋壳“残片”的发现并非代表板块缝合时间,恰恰是本区古大洋存在的证据。根据上述讨论,并结合前人指出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南、北两侧晚古生代建造与古生物群存在差异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缝合线,其北部蛇绿岩带不是属于中朝板块北缘,而是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造山带的一部分。结合其北部的贺根山蛇绿岩套内硅质岩中发现属于晚泥盆世的放射虫化石Entactinia sp.,Entactinosphaera sp.等,自北向南,蛇绿岩带形成时间有逐渐变新的趋势,推测板块活动也可能由北向南推进的这一观点将索伦山与西拉木伦蛇绿岩带相连,同此前有关本区槽台界线的认识基本一致。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王道永等(1998)再结合区域地质、古生物地理、古地磁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并反演了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图2-12)。认为西伯利亚古陆块(地台)和中期-塔里木古陆块(地台)在新元古代已形成,两者各峙一方,分别控制着中国北部的地质构造发展演化。两者地理位置相差甚远,其间为“中东亚洋”所阻隔,其位置大致位于延吉、林西、白云鄂博、居延海一线。当时大洋宽度可达3000~4000km(殷鸿福等,1988)。在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南缘发育有众多的离散性地体,它们残留于“中东亚洋”北域。围绕这些地体(或微板块)边缘和地体之间发育着一些地方型地槽(海槽)———额尔古纳地槽、兴安地槽和内蒙古中部地槽等,这就是新元古时期的基本地理面貌和构造格局。

在此基础上,随着南部中朝板块的向北、北部西伯利亚板块的相对向南运动,“中东亚洋”板块向西伯利亚陆块发生俯冲,大洋逐渐缩小至关闭,使“中东亚洋”北部的这些离散型地体(微板块)逐个拼贴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这种拼贴和增生作用出现于新元古—古生代期间,并可划分:①兴凯期———德尔布干断裂带俯冲、喜桂图旗地体拼贴和额尔古纳褶皱系(造山带)的形成;②加里东期———鄂伦春-头道桥俯冲带的形成与活动;③华力西早—中期———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系的形成、喜桂图旗弧后盆地的扩张和东乌旗地体拼贴;④华力西晚期———内蒙古中部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4个拼贴作用阶段。与前述不同的是,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大洋板块均是向北俯冲的。通过这几个阶段的俯冲拼贴作用,位于南北两大陆块间的“中东亚洋”关闭,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塔里木板块对接碰撞形成横亘于中亚北部的西拉木伦-居延海-康古尔塔格-依连哈比尔尕-裴伟线混杂蛇绿岩带。至此,南北两大板块结合成统一的欧亚板块(图2-12F)。

(二)认为索伦山和贺根山蛇绿岩带相连,并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缝合带,古大洋板块向南俯冲,最终闭合于泥盆-石炭世之间

何国琦和邵济安(1983)根据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硅质岩中发现的某些微体化石等认为蛇绿岩形成的时代是早古生代,为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同时还认为华力西阶段的蒙古洋和华力西末期蒙古洋封闭而形成的缝合线应位于艾力更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以北。1987年,李锦轶也在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林西二八地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在柯单山和五道石门硅质岩中找到藻类,并通过与温都尔庙蛇绿岩带硅质岩及南方牛蹄塘组中化石群面貌相近而提出,西拉木伦河北侧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早期,很可能不晚于奥陶纪,而且可能在早古生代末期构造侵位于中朝板块北缘。由此得出结论,西拉木伦河一带不存在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最后缝合线,其缝合线则位于该蛇绿岩带以北与贺根山蛇绿岩带之间。

图2-12 内蒙古东北部构造演化模式图(据王道永等,1998)

梁日暄(1994)对研究区及区域上所发现的索伦山、贺根山、温都尔庙和柯单山(西拉木伦)等蛇绿岩系统对比研究后认为:索伦山蛇绿岩带形成于中石炭世或更早一些;贺根山蛇绿岩带,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1975)所作两个纯橄岩全岩K-Ar法年龄均为346Ma,斜辉橄榄岩为380Ma。应形成于中泥盆世—下石炭世。温都尔庙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600Ma左右,而唐克东(1992)测获得温都尔庙地区的蓝片岩40Ar/39Ar年龄为446±16Ma,大大新于以上年龄,但仍比贺根山蛇绿岩带的年龄老。柯单山(又称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据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陈森煌口头报告(1987),本带辉长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570~600Ma,应形成于早古生代早期。另外,陈森煌等(1991)还认为,西拉木伦蛇绿岩形成年代为665±46Ma。根据上述资料,梁日暄指出由于没有发现比索伦山-贺根山蛇绿岩带时代更新的蛇绿岩,故可以认为本蛇绿岩带是中朝古板块和西伯利亚古板块最后对接的缝合带。位于南北两条大蛇绿岩带之间的一些小蛇绿岩块,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大的逆冲断层从增生地体下面带上来的,而不是古洋壳俯冲作用的产物。由于构造破坏强烈,岩石组合不全,对其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显然,这一观点认为西部索伦山蛇绿岩与东部贺根山蛇绿岩带在区域上是相连的。这一认识与曹从周等(1986)通过对贺根山蛇绿岩和区内沉积建造和火山活动分析,认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带位置介于东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之间,即贺根山蛇绿岩可作为两大板块缝合带的标志一致。

包志伟等(1994)特别对贺根山地区蛇绿岩稀土元素和Sm-Nd同位素展开了详细研究。认为贺根山蛇绿岩Sm-Nd同位素体系(143Nd/144Nd)初始值为0.51256±3,εNd(t)为0.7±0.6,Sm-Nd等时线年龄为403±27 Ma,年龄比梁日暄(1994)给出的略早。同时认为,该带受后期改造程度很低,各类岩石有强烈的亲缘关系和较一致的钕同位素组成。清楚地表明蛇绿岩起源于亏损型上地幔,无明显地壳物质的混染,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而西拉木伦蛇绿岩形成年代为665±46 Ma(陈森煌等,1991),远早于贺根山蛇绿岩,区内亦未见更年轻的蛇绿岩出露,所以两大板块缝合带应在贺根山一带。成于大洋盆地环境的古洋壳随着蒙古洋的闭合,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间发生陆-陆碰撞作用,保留在两板块缝合线上的洋壳残片成为现在的贺根山蛇绿岩带。西拉木伦蛇绿岩带很可能只是一次碰撞事件的地质记录,而贺根山一带更有可能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碰撞缝合的位置。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邵济安(1998)按照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古陆壳基底特征、元古宇—古生代各阶段建造类型、生物区系以及蛇绿岩组合的分布及其构造特征,详细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华北地块、华北北部大陆边缘和华北西部大陆边缘3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多个3级构造单元。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分界线位于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即著名的贺根山缝合带。并讨论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三)认为华北地块北部地区同时存在不同地质时代的两条甚至多条缝合线。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结合带应在更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带。本区的洋壳向北俯冲,并具有复杂的演化过程

Enkin et al.(1992)通过古地磁研究证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后拼合是沿蒙古-鄂霍茨克带在中生代完成的,该带以南还有一个蒙古微板块。其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构造格局和拼合过程尚不明确。但在华北板块与蒙古微板块之间可能至少存在两条时代不同的缝合线。南带由胡骁等(1990)、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1)、唐克东等(1992)等建立,位于武艺台向东经温都尔庙到图林凯一线,以发育变基性火山岩、泥硅质岩和混杂岩(南带温都尔庙群)为特征。多数人将其视为典型大洋蛇绿岩,时代归于早、中寒武世。北带由沈保丰(1981)、王荃等(1991)、邵济安(1991)等建立,位于二道井向东经苏尼特左旗南部、阿巴嘎旗到锡林浩特一线。将构成北带主体的下部绿片岩组合,上部含铁石英岩、石英片岩和变质砂岩组合归为温都尔庙群(北带)并与南带温都尔庙群对比。发现上泥盆统色日巴彦敖包组不整合于该北带岩系之上,认为时代应属早、中泥盆世,提出北带温都尔庙群是晚古生代俯冲大洋壳残片,并将该区出露的华力西期花岗岩作为岛弧岩浆建造,从而建立了晚古生代沟-弧-盆体系。

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填图队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部地区开展了2幅1∶5万填图工作。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徐备等(1997,2001)和徐备(1998)根据苏尼特左旗地区两幅1∶5万地质调查结果,对苏尼特左旗南部地区温都尔庙群的组成、温都尔庙群的沉积环境及其构造意义、及其解体后的构造混杂岩带和苏尼特左旗蓝片岩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它们的空间配置关系,恢复了一个近EW向延伸的俯冲-碰撞造山带,其俯冲部分为华北板块北缘;仰冲部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可分岛弧闪长岩带和同碰撞花岗岩带,界于其间的是缝合线混杂岩带和不整合于其上的磨拉斯盆地。指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中古生代造山带演化分为:①俯冲时期(500~400 Ma)和②碰撞时期(400~320 Ma)两个时期(图2-13)。在徐备等的早期(1997)文献中甚至将该带看成是华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磁)缝合线,但后期认为其是南蒙古微板块和华北板块北缘的缝合带(之一)。

张臣等(1997,1999,2001)、吴泰然等(1998)等在上述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北带沟弧盆体系的演化过程。将北带温都尔庙群解体为古元古代宝音图群、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和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认为宝音图群为华北板块北部陆缘拉张解体阶段源自结晶基底的裂解古陆块。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及赋存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中的超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的洋壳组合代表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缘拉张解体阶段的拉张过渡壳。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本区构造体制由拉张转化为挤压,苏尼特左旗南部出露的蛇绿混杂岩带以及大量的蚀变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代表本区晚古生代会聚阶段的挤压性过渡壳。

图2-13 造山带构造演化示意图(据徐备,1997)

由此可以看出,早古生代,华北地台北缘在拉张构造体制下形成南、北两个陆间小洋盆。南部陆间洋盆以西拉木伦河、柯单山和温都尔庙蛇绿岩为代表(何国琦等,1983),是在早古生代闭合的。北部陆间小洋盆以二道井—交其尔—红格尔一带出露的超基性岩和基性火山岩为代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本区构造体制由拉张转化为挤压,北部陆间洋盆逐渐消失并演变为一向北俯冲的沟-弧-盆体系,其岛弧建造发育在由锡林浩特杂岩、艾力更庙群、宝音图群和温都尔庙群组成的内蒙中央地块的南缘,苏尼特左旗南部出露的大量蚀变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其U-Pb锆石年龄为418~326 Ma,代表了这一俯冲事件的岛弧岩浆建造(张臣等,1997)。查干乌拉蛇绿混杂岩的超镁铁岩块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09 Ma(北大填图队,1993)。该蛇绿岩被晚泥盆统色日巴彦敖包组不整合覆盖,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中志留世,于晚泥盆世前发生构造侵位。本区乌勒图-乌兰呼都格-查干乌拉蛇绿混杂岩带正是晚志留—早、中泥盆世北部陆间洋盆俯冲消减,内蒙中央地块与华北地台北缘碰撞作用的产物。也可以说北带是在晚古生代早期闭合的。持上述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北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中,缝合带在苏尼特左旗南部通过,并向北东与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相连。

与前人观点不同,张臣等(1997)认为,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俯冲消亡,并经历了短暂的造山作用(形成前陆盆地并堆积了滨浅海相磨拉石建造,同时伴有同碰撞期花岗岩产生)后,晚古生代(中石炭世—早二叠世)进入造山后的陆内伸展作用阶段,曾发生过造山后伸展作用(发育大量火山岩,火山岩碱质含量高,碱质成分中Na2O>K2O,且显示双峰式分布特征;碎屑岩成分熟度和结构熟度降低)。

苏尼特左旗南部的这一缝合带(俯冲-碰撞带)和沟-弧-盆体系的确立及构造演化的界定,反映了介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古大洋演化的复杂性。

(四)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的模式。但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最后缝合于贺根山蛇绿岩带或者尽管洋壳俯冲有先有后,但以贺根山和温都尔庙西拉木伦蛇绿岩带为代表弧后盆地几乎同时消亡,洋盆可能存在双向俯冲。这一观点似乎倾向于华北和西伯利亚板块最后于中蒙边境地区消亡

Dobretsov(1995)在讨论古亚洲洋的打开和演化时指出,作为中亚造山带形成背景的古亚洲洋,大约在900 Ma前开始张开,大规模扩张在750~700Ma,700~600 Ma达到扩张的高峰。其间还经历了若干微陆块之间、微陆块与南北两大板块之间的碰撞,直到石炭纪最终封闭。肖序常等(1992)、唐克东(1992)、何国琦等(1994)、洪大卫(1994)更认为即使在大洋发育的鼎盛时期,也只有小洋盆的性质,呈现出一种多岛小洋盆的构造格局。

高计元等(2001)认为研究区区域上存在3条蛇绿岩带,即贺根山、温都尔庙和白云鄂博。其形成时代依次为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和中新元古代,具有从南向北,由老逐渐变新特点。结合区内识别出的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空间配置,深入研究后认为,该区并非是简单由贺根山和温都尔庙蛇绿岩带所代表的两次威尔逊碰撞旋回所形成,而是微大陆和火山岛弧的多次分裂、多次的弧后盆地消减衰亡、俯冲和碰撞而成,并提出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的模式,即该地区存在一个微大陆(华北),3条火山岛弧(白乃庙、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二连浩特-锡林郭勒)和3条弧后盆地(白云鄂博、温都尔庙、贺根山弧后盆地),它们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消亡。其演化顺序是:古元古代以前为一个微大陆,即华北微大陆和边缘海组成。在中、新元古代(?)时华北微大陆发生裂解形成白乃庙弧和白云鄂博弧后盆地,同时在华北微大陆上(西部)还形成了狼山-渣尔泰山裂谷系。在元古代的晚期到早古生代的早期,白云鄂博盆地南北两侧分别俯冲于华北微大陆和白乃庙岛弧之下而消减衰亡,白乃庙弧和华北微大陆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微大陆,在白云鄂博盆地消减过程中,分别在华北微大陆的北缘和白乃庙弧上形成花岗岩和火山作用。古生代早、中期白乃庙弧发生裂解形成温都尔庙盆地和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弧。古生代晚期苏尼特左-锡林浩特弧发生裂解,形成贺根山弧后盆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弧,与此同时温都尔庙盆地衰萎并消亡。到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微大陆发生碰撞才最后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陆。由前寒武纪晚期至晚古生代造山带组成内蒙古中西部克拉通地壳是由类似于东亚新生代活动岛弧系和碰撞带的发育方式演化而形成的。

尚恒胜等(2003)认为白乃庙火山岛弧向西可延伸到白云鄂博地区,白云鄂博地区乌德火山岛弧岩系及其南侧的构造混杂岩带的确定,充分表明内蒙古中部白云鄂博地区的早古生代弧-盆构造体系是构成南蒙古洋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古蒙古洋板块是向华北板块下插俯冲的,沿华北板块北缘形成一系列单型火山岛弧链,如白乃庙火山岛弧和乌德火山岛弧的形成,导致在大陆一侧构成边缘海。由于俯冲作用在乌德火山岛弧南侧受阻导致,乌德火山岛弧南侧形成仰冲,使大量不同时代性质的构造岩块推挤在一条狭长地带,于晚奥陶世到早中志留世形成乌德构造混杂带,早古生代弧盆构造体系演化结束,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增生带诞生。他认为,该区的弧盆构造体系及构造混杂带内蒙古中部地区早古生代局部的板块活动特征的反映,但与区域上古蒙古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有着直接的联系。贾和义等(2003)亦认为,乌德缝合带位于华北地块和北缘增生带之间,显示早古生代属于典型的沟-弧-盆体系。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形成区域性构造混杂带。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造山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的洋壳俯冲和向北的陆壳仰冲,并伴随右旋剪切滑移运动(图2-14)。上述研究从一定侧面实际上支持了多岛海构造演化模式。

图2-14 达茂旗北早古生代洋壳及洋壳消减演化模式图(据贾和义等,2003)

(五)软碰撞、弱造山模式。南蒙古洋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大量古地体(或称老陆壳碎块)的有限扩张的陆间洋盆,俯冲作用的规模和时间也都是有限的。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的对接具有“软碰撞、弱造山”特点

洪大卫等(2000)在研究兴蒙造山带内出露的花岗岩同位素地质特征并讨论大陆显生宙垂向生长的问题时,指出南蒙古洋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大量古地体(或称老陆壳碎块)有限扩张的陆间洋盆。以此为背景形成的造山带经历了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碰撞拼合再到后造山构造塌陷和拉张等若干个阶段,其一个显著特点是广泛发育古生代—中生代的花岗岩,岩浆活动由俯冲型到碰撞型,最后变为拉张型。研究表明,不管什么时代的花岗岩,也不论属于什么构造背景和何种类型(I、S、A、M),均显示出εNd(t)为正值的特点和年龄的Nd模式年龄(tDM)。花岗岩的Nd模式年龄同由蛇绿岩和岛弧杂岩记录的古亚洲洋扩张的时间基本一致。这些资料在证明了花岗岩的物质来源以地幔为主,板内岩浆活动可能是大陆生长的一种重要过程,以及垂向生长同水平生长一样,至少从新元古代至显生宙,都取得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了导致古洋闭合的俯冲作用规模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因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这类花岗岩在该区仅占极小的一部分。

邵济安等(2002)内蒙古火成岩Sr-Nd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的角度讨论了这一问题。邵济安等认为,连接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塔里木板块的中亚-蒙古造山带所代表的古亚洲洋涉及范围很广,而且其间夹杂许多微陆块,根据不完全相同的演化历史可将古亚洲洋分成古亚洲洋(Ⅰ)、古亚洲洋(Ⅱ)、古亚洲洋(Ⅲ)、古亚洲洋(Ⅳ)。本区所涉及的是其中的古亚洲洋Ⅲ,即南蒙古洋。这个南蒙古洋也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大量古地体(或称老陆壳碎块)的有限扩张的陆间洋盆。在中蒙接壤的板块缝合带两侧并没有发现大量典型的岛弧型过渡壳,表明俯冲作用的规模和时间也都是有限的。因此该地区没有经过过渡壳阶段,直接从洋壳过渡到陆壳。作者曾将这种板块对接的现象概括为“软碰撞”。这一切暗示南蒙古洋的洋壳在大陆板块对接过程中并没有彻底消亡回到软流圈中,有相当部分仍然残留在壳幔过渡带。这是该造山带一个具普遍意义的现象。正是这一壳幔过渡带的存在为本区高Nd低Sr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和花岗岩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六)关于中新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对本区中新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也颇为深入,但相对于前中生代而言,争论要小一些。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在前中生代地质构造基础上进行的。从上述诸多的观点可以看出,到古生代末期,要么早先存在的古亚洲洋(界于北部西伯利亚和南北华北板块之间),要么南蒙古洋(界于北部蒙古微板块和南部华北板块之间)均已关闭,本区进入了陆内演化阶段。对于后一种认识而言,由于对于南蒙古洋闭合时间的认识不完全一致。传统的沟-弧-盆体系认识最终闭合发生在晚古生代,而徐备、张臣等则认为南带缝合于早古生代早期,北带缝合于晚古生代早期,此后即全区进入陆内构造作用阶段,并在晚古生代还发生了(造山后)陆内伸展活动。也就是说本区进入陆内活动阶段的时间可能更早。此外,虽然南蒙古洋已经关闭,但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仍未对接,其中还有蒙古-鄂霍茨克洋存在。据研究,该洋盆的最终闭合可能要延迟到中-晚侏罗世才碰撞闭合(孟庆任等,2002)。这种情况的存在实际上表明了中生代早期本区可能处在完全不同的区域构造环境之中。

由于古亚洲洋在古生代末期的完全闭合,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通过介于其间的增生型宽阔造山带而连接在一起,整体进入了陆内构造作用阶段,在区域上仅其东部有巨大的太平洋板块活动对其有重要影响。即从古亚洲近EW向构造体系转换为太平洋NE向构造体系。也就是说从中生代开始,本区进入了欧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阶段。这是目前人们关于本区中生代及其以后区域构造演化的主体认识。例如Zhou等(2003)、邓晋福等(2003)认为,本地区从中生代开始广泛发育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大兴安岭中生代岩浆活动带)与古亚洲洋的演化没有关系,而是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地质事件记录。

另一方面,当其北部还存在有蒙古-鄂霍茨克洋时,显然在该洋闭合之前,本区会同时受到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东部的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共同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前,其对于本区的影响大于东部的太平洋板块,而在中生代后期,随着该洋的闭合而让位于太平洋板块。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兴蒙造山带从早中生代近EW向开始到晚中生代大兴安岭NE向构造-岩浆岩带的崛起均与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体制下的岩浆活动无关,而是大陆岩石圈内部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积极参与地壳演化的证据(邵济安等,1999)。例如,洪大卫等(2000)将中生代早期的规模巨大的构造-岩浆活动通常被解释为板内构造活动现象。例如沿着中蒙边界的兴蒙造山带出现了大量三叠纪的碱性花岗岩,火山岩和花岗岩都具有高Nd低Sr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伸展性质的构造背景,它们不属于兴蒙造山作用的产物,表明其是陆壳垂向增生的结果。邵济安等(1999)、邵济安等(2002)将其看成叠加于古生代造山带之上的上叠型构造岩浆岩带。他甚至将中生代崛起的大兴安岭(以NNE走向叠加在NEE走向的兴蒙造山带上,火成岩具高Nd低Sr特点,不具有典型的挤压造山作用特征)构造-岩浆岩带也看成是大陆地壳底侵导致伸展造山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区域太平洋板块俯冲的产物。

韩城区块地质构造特征

韩城区块地质构造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现今格局为后期多次伸展构造运动影响的结果(陈振宏等,2006),韩城矿区、韩城区块和研究区的关系如图2-2所示。

韩城矿区发育多种挤压褶皱构造,以文家岭隆起为界分为北区与南区两部分。总体构造特点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边浅部复杂、中深部简单,具体表现为北区主要发育挤压构造,南区主要以拉伸构造为主,主要构造变形带集中在韩城矿区东南边缘地带(王双明,2008;王生全,2002;Weili et al.,2015)。按构造发育方向的不同,韩城矿区内构造带主要包括NNE-NE向的浅部隆起断裂构造带及NEE向的龙亭构造带、东泽村构造带、薛峰北构造带及龙骨岭构造带(图2-2)。受区域构造动力的影响,韩城矿区由北至南,现今地应力方向由东西转变为近南北。

图2-2 韩城区块构造纲要图

NNE向延伸的东南边浅部隆起断裂构造带是韩城矿区构造变形强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复合型构造带,主要包括逆冲断层、伸展断层和残破褶皱。其中逆冲断层在北区较为发育,是引起地层出现倒转、褶皱及层间滑动的主要原因。而在南区的展布逐渐消失,影响相应减轻。伸展断层则在整个东部边缘展布,切割破坏逆冲断层和边缘褶皱的发育。残破褶皱即为受到伸展断层切割破坏后的边缘背斜带的残余部分。龙亭构造带位于韩城矿区南端的龙亭、乔子玄一带,是NEE向构造组中变形复杂的一个构造带,同时保留了较多挤压变形的构造形迹。东泽村构造带位于象山矿深部,主要由伸展性正断层组成,在其东南侧保留有中小型背、向斜。龙骨岭构造带位于韩城矿区深部西高渠井田内,展布于桑岭村至后贾山一线。以伸展构造带龙骨岭正断层为典型(王双明,2008)。薛峰北构造带位于韩城区块的北部,主要由一系列逆断层组成。

因此,韩城矿区挤压构造带主要发育在东南边浅部,虽然伸展构造遍及全区,但主要集中在文家岭隆起以南地区,而且发育规模及强度从南向北、从边浅部向中深部趋于弱化。南北区构造发育的差异性表现在南区以断层为主,褶皱发育较少;北区则以褶皱为主,断层发育稀少。

从韩城区块煤层气开发角度而言,在区域应力挤压的作用下,断层发育,主要发育3条断裂系统,自北向南依次发育薛峰北断裂带、薛峰南断裂带、前高断裂带,受3条断裂带的影响,韩城区块煤层气的富集差异大。

关于nee区块链和区块链nounce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nee区块链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