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最直白的解释 区块链alto

古泉财经 61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区块链alto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区块链最直白的解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硅谷互联网创新之“死”

上一家诞生于硅谷、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公司是谁区块链alto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区块链alto,硅星人脑中的搜索雷达似乎游走了很久,最后才缓缓挤出几家“老公司”:“Airbnb?Uber?Zoom?……”

被誉为全球创新之源的硅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似乎每隔十年都会诞生出一批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型公司:70-80年代的微软、英特尔、苹果,90年代的谷歌、亚马逊、雅虎,20世纪初的Facebook、特斯拉,2010年前后的Airbnb、Uber等。

而如今,时间的指针已经来到2021年,按照硅谷创新的规律,此时已然应该有一些全新的、有颠覆力的公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然而,当我们谈论硅谷创新时,似乎仍然只能将目光聚焦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诞生的那一批公司身上。 见诸报端最多的还是苹果、微软、Facebook(现在的Meta)、亚马逊等巨头。如Clubhouse等一些好不容易出现的新公司、新模式也总是昙花一现,难以登上世界级的创新舞台。

那么,是谁给硅谷的创新按下了暂停键,又是什么阻碍了硅谷新巨头诞生的步伐?此次,我们试图去找寻这背后的答案。

回看5、6年前的硅谷,一边是初创公司的鼎盛,另一边则是大公司攻城略地式的扩张。Uber、Airbnb、Pinterest等一批公司如日中天,爆炸性融资新闻一个接一个:Pinterest成立5年估值超116亿,Airbnb成立5年估值超过250亿,Uber单轮融资35亿、成立5年估值破600亿,Lyft半年内连融两轮总额近20亿、成立3年估值破50亿……

大家都忙碌地奔波在各个公司的发布会会场和各个孵化器路演,甚至彻夜蹲守在某家公司的门口,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明日之星或者什么大新闻。

然而,就在那一波繁荣之后,硅谷创业氛围似乎就开始冷了下来。根据Pitchbook的统计,2015 年到2017年两年间,硅谷地区种子阶段融资数量下降了约40%,季均融资笔数从2015年1500笔下降到2017年的900笔,而这样的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今。 虽然2020年美国整体的风险投资规模仍创下新高,但硅谷地区的占比却明显降低,2021年甚至有可能降低至20%以下。

也就是说,资金开始从硅谷逐渐流向美国的其区块链alto他地区。

这种创业领域热度下降趋势,也从硅谷新增创业公司的数量变化中明显显现。

根据Silicon Valley Indicators网站对硅谷新增初创公司的统计,从2000年开始,整个硅谷地区迎来了约长达15年的创业繁盛期,每年新增创业公司的数量节节攀升,并在2012-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而就在此后,创业公司数量开始急剧下滑并延续至今,最近两年新增创业公司数量更是重新回到了2000年的水平线下。

盘点近几年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硅谷公司,从共享单车到外卖送餐、从移动支付到短视频直播,都是吸收来自中国等硅谷以外地区的模式,再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和复制。在Crunchbase实时更新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截至2021年11月,在榜单上的估值前20名的公司中,总部位于硅谷的只有Stripe、Instacart、Databricks、Chime这4家企业,还有3家位于美国其他城市,其余13家则分别来自中国、印度以及欧洲。

而如果我们回看2015年,当年独角兽榜单前10名中硅谷公司就霸占了6名。 而这6名都是谁呢?Uber、Airbnb、Palantir、Snapchat、Pinterest、Dropbox。它们创新模式无不在此后几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各国掀起模仿Uber、Airbnb的热潮、Snap阅后即焚席卷年轻群体,Pinterest的瀑布流生活分享开辟出全新的社交战场……

最近几年,再鲜有初创公司能复制Uber、Airbnb等爆发式融资和估值成长路径,大公司的烧钱和扩张也越来越循序渐进甚至有迹可循。 从2000年到2015年,经历了活力四射、斗志昂扬的15年后,现在的硅谷,仿若是从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慢慢地步入了中年——更稳定,却也少了些激情。 我们不禁想问,硅谷的创新活力究竟因何而消减?

如今当我们谈论 科技 与创新时,一定绕不开的是那几家掌握着 科技 话语权的 科技 巨头们。

二十年来,以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微软为代表的头部 科技 公司,出手收购了硅谷以及整个美国地区数百家中小型创业公司。 它们都遵循了类似的模式——先收购原本业务内的公司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然后长出触角,在新领域进行收购以增加收入来源和包抄竞争对手。

近日,《华盛顿邮报》对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四家 科技 巨头的收购史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统计,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近二十年来巨头们在 科技 领域压制性的扩张。

苹果从1988年第一次收购至今共完成了在消费硬件主业务线上27次收购,其他业务领域96次收购。其中包括收购Siri将其开发成语音助手,收购Beats拓展出Apple Music进而与Spotify竞争,收购 健康 监测公司Gliimpse布局 健康 业务等。

亚马逊从1998年第一次收购至今,在图书、电子商务领域内完成了40次收购,在其他业务领域完成了71次收购。包括从2012年开始收购Peritor、ClusterK等一系列云计算公司开启公司第二业务增长极,在2017年以13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Whole Foods布局线下零售行业,2018年连续收购Echo、Blink、Eero等物联网潜力企业,大举进军智能家居。

最近两年,亚马逊还将触角伸向了媒体和 游戏 (收购米高梅、Umbra 3D、Wondery)、 健康 (收购Health Navigator)和自动驾驶领域(收购Zoox),业务几乎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谷歌的收购史则更为庞大。 迄今为止,谷歌已经完成了原搜索、地图、广告业务内的81次收购,以及在其他领域187次的收购。而 在巩固搜索引擎霸主地位之后,谷歌每一次华丽蜕变似乎都跟收购相关。

比如,为了在办公工具领域与微软竞争,谷歌收购了Writerly和Tonic Systems,蜕变成为了Google Docs和Google Slides,逐渐建构起了谷歌的在线办公生态。为了抢占视频广告领域市场,谷歌在2007年以1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YouTube。为了给自家硬件产品保驾护航,在2011年以12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更是大肆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 健康 、以及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收购了包括Deepmind、Fitbit、North等大量知名独角兽。

社交巨头Facebook如果单从收购数量上来看可能比不上几位老大哥,但多次出手都是大手笔。先是2011年用10亿美元收购仅有13名员工的Instagram,接着在2013年以16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WhatsApp,从而搭建起社交王国的三驾马车,登上全球社交之王的宝座。

此后,Facebook将触角伸向硬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以 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Oculus,并开始大量收购元宇宙概念相关的中小型公司。上月,Facebook正式改名Meta,全面转型元宇宙,试图率先抢占虚拟时代的市场份额。

回看这些巨头的收购史,他们大多数收购的都是拥有专利或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小型初创企业,其中也不乏很多曾在独角兽榜单上的“明日之星”。 在 科技 巨头们抛出的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收购额下,很少有创业公司能抵御住诱惑选择拒绝。

即便是有些公司勇敢拒绝了,也很难逃脱被巨头包抄的压力。比如Snapchat曾经拒绝了Facebook 30亿美金收购提案,但Facebook很快就推出了模仿Snapchat阅后即焚功能,还在Instagram上推出了几乎照抄Snap的Stories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Snap的业务拓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此外, 科技 巨头们的巨大体量赋予了它们无与伦比的抗风险能力,并靠着“钞能力”挖走了大量的人才。 据统计,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硅谷地区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但大型 科技 公司们的效益不降反升,体量最大的前15名 科技 公司 在2020 创收 1.35 万亿美元,在全球 GDP 中排名第 15 位。而在硅谷和旧金山的61.9万个 科技 工作岗位,有38% 都受雇于15家最大的 科技 公司。

针对 科技 巨头这种依靠优势建立壁垒、阻挠创新的做法,近几年来美国的监管机构也有所察觉并采取了行动,遏制 科技 巨头的垄断行为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

从2019年开始,美国国会和司法部便开启了对 科技 巨头的反垄断调查。2020年10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了长达450页的《数字市场竞争状况调查报告》,通过多方举证展现了 科技 巨头们对行业良性竞争和 科技 创新的阻碍。今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公布了五项以草案形式存在的法案,如果最后通过的话, 科技 巨头们的未来的收购将十分困难,并且可能面临业务拆分。

然而,尽管正处于反垄断的风口浪尖,巨头们的收购步伐也丝毫没有放缓。今年年初以来, 科技 公司在收购价值不到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的数量再次创下纪录,比 2000 年的同期水平高出约 40%。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人员表示, 大型 科技 公司的连续收购是一种“吃豆人战略”,独立来看,每一次收购似乎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数百次较小收购所产生的集体效应将导致巨头垄断。

巨头不断将触角向上下游延伸,打造生态的同时也竖起高墙,留给创业者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 科技 巨头垄断的另一面,还有硅谷创业者的消减。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任何创新模式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思维创新。然而, 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地区的硅谷,创新力量却伴随着财富的增长而逐渐流失。

“车库文化”曾被认为是硅谷精神的缩影,惠普、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一代又一代的顶尖 科技 公司从车库里诞生并走向世界。今天,坐落在Palo Alto安迪生大道上的惠普车库被官方认证为“硅谷的诞生地”,吸引着万千创业者、 科技 从业者到此朝圣。

“车库文化”代表了创业者们在那个没钱、没资源、没员工的年代,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在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去创造和创新、努力拼搏的精神。比如,当年的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用仅有的538美元自行研制并组装了惠普第一个电子振荡器,乔布斯东拼西凑了1300美元做出了第一台苹果电脑。

而今天的硅谷, 科技 公司员工的平均年薪中位数已经超过12万美元,公司的福利待遇足也以让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财富和安逸人生,一边是充满不确定性、九死一生的创业场,如果是区块链alto你,你会作何选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的创业者想要在硅谷创业,显然需要比过去有更大的勇气和魄力。不仅要敢于拒绝高薪的诱惑,还要在巨头的版图之下去努力找寻生存空空间。一穷二白的车库时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激流涌动的资本角逐。

除此之外,硅谷节节攀升的创业成本也让很多创业者们望而却步。 近二十年来,硅谷 科技 的繁荣催生了巨额的财富,但同时也让硅谷迅速成为了全世界“最贵”的地区之一。上个月Joint Venture刚结束一项对硅谷人才吸引力的调查,其中, 有71% 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硅谷的生活质量比五年前更差,有56%的人表示考虑会在未来几年内离开硅谷。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了主要推动因素。

对于创业者来说,员工的工资、场地租金、运营成本成为了在硅谷创业绕不开的问题。想要车库创业,首先得有钱买得起一个车库吧?但如今,硅谷地区的房价中位数已经来到了140万美元,对于那些刚毕业、拥有最多创业想法的年轻创业者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便是苹果、亚马逊、微软等这样不差钱的巨头们,近几年来也在硅谷飞升的运营成本下,将新增办公室和招聘重心放在了成本更低的地区。

如今,创业者想要在硅谷的创业修罗场上生存,除了一个卓越的创业想法之外,资金、人脉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过去靠自己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血路的成功道路再难易复制,他们需要奔波在各个路演和投资人中间,让创业这件事变得复杂了许多。

从以上种种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无论是从 科技 大环境还是创业者本身来说,硅谷的创业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即便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硅谷目前还仍然是世界 科技 的中心,聚集了最多的 科技 企业、最顶尖的风投机构和最优秀的人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 科技 的更迭也需要时间的的沉淀。近些年来的硅谷也并非没有优秀的创业公司出现,只是它们中的很多从大众熟知的消费端转向了看不见的企业端,也有很多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中提前布局,等待着技术奇点的到来。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逐步走向规范,我们也期待着,很快能看到下一个硅谷超级巨星的出现。

参考链接:

1.

2.《数字市场竞争状况调查报告》全文:

注:封面图来自于HBO《硅谷》,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insecworld都代表什么?

百位专家出席 INSEC WORLD成都·世界信息安全大会在蓉开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韩清华 实习生郭晓宇

11月26日,由全球领先展会主办方Informa Markets主办的年度盛会——INSEC WORLD成都·世界信息安全大会,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采用线下为主的形式,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大会由中外3大院士共同领衔,逾40家网安品牌同台,近60位海内外演讲嘉宾出席,开幕式及主论坛网上直播吸引了逾70万名全球观众。

本届大会突出“新基建——安全为本”的主题,Informa Markets中国董事总经理龚康康女士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她感谢四川省、成都市各主管部门给予大会的鼎力支持,对于大家克服疫情的困难来到现场参加年末安全界盛会的与会专业人士表示了由衷的敬意。英富曼会把更多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资源引进到成都。中共四川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宁方伟副主任在致辞中强调:“新基建在助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所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安全的完成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是每个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思考和应对的课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深刻理解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全正是题中之意。”。强调“新基建”以信息安全为基础,将支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开幕式后的主论坛定位“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和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先生领衔主旨演讲,他以“新基建安全痛点与内生安全亮点”为主题,点出现有安全防御技术的困境和缺陷、如何应对不确定威胁存在体制机制的脆弱性,并介绍内生安全技术实践与发展的动态。随后,日本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颉博士也发表了“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网络构建”主旨演讲,他介绍说“在未来的几年里,区块链不仅可以在金融上起到作用,在网络架构、工业互联网方面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可以提供比较安全可靠的网络架构!”。

Arkema亚太区CIO Christophe Poisson,Palo Alto Networks公共部门副总裁John Davis,分别就区块链、原生安全、国际规范等重要议题发表演讲。主论坛上更有知名信息安全专家彭泉为首组成的中国“初代白帽”Hacker TALK圆桌论坛,8位“神仙级”代表人物历史性集结,谈笑间道出的即是中国25年信息安全史。基于疫情,Christophe Poisson和John Davis先生的演讲采用了线上直播的方式。

开幕日下午,由聂君、杨卿等行业专家出品人、海内外专家顾问团成员严选的讲者及议题,围绕“CSO”、“漏洞攻防与安全研究”、“数据安全及云安全”展开深度讨论。台上演讲嘉宾包含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绿盟科技、知道创宇、知名互联网公司等大型机构和集团,台下更吸引来自金融、地产、零售、制造、医疗行业的信息安全“一把手” 齐聚一堂、共话安全。初估大会现场同时超过百位CSO线下高效协作、自由交流,聚焦合力打造“企业安全基建”的开放氛围。

作为独立第三方中立的交流平台,成都·世界信息安全大会吸引了超过40家品牌同台亮相,腾讯、奇安信、Checkmarx、Cyberbit、微步在线、启明星辰、烽台科技、海康威视等组成的展商阵容,业务涵盖海外至本土,团队规模自万亿市值到初创实验室,服务范围纵横分布、完整涵盖安全矩阵,共同赋能企业信息安全建设,首见于国内信息安全会议。大会的嘉宾、议题、展商阵容,不仅促进安全行业内部充分碰撞、交流,更已定位成为头部应用融合行业的一站式安全能力建设平台。

王峰十问罗永浩首次披露什么?

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曾先后创办过牛博网、老罗英语培训学校,2012年创办锤子科技,两年完成B轮融资。著有《我的奋斗》、《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等。

王峰:火星财经发起人,蓝港互动集团(HK.8267)创始人,极客帮创投合伙人,曾任金山软件高级副总裁。

以下为对话原文整理:

王峰:首先要恭喜老罗啊,前几天的锤子515新品发布会很成功,锤子成为首个在鸟巢举办发布会的手机厂商,据说,这也是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一场发布会,参与人数达到37000人,门票收入突破480多万。

当然,很多人也为你捏了一把汗,朋友圈被连续刷屏,网上新闻铺天盖地,我知道你在发布会上已经大汗淋淋,但见疯狂吐槽,又岂是一个汗字了得。看到了很多关于这次发布会的吐槽评论,是被打脸还是改变世界?

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商业活动,引来如此多的关注和争议,为什么?你怎样思考问题?这是我力邀你来做“王峰十问”访谈的动因。

在我看来,你差不多是当今活跃在市场一线最受争议的科技创业者。我注意到,锤子科技百度贴吧有粉丝74万人,同时,还有人注册了锤黑吧,竟然也有6000多人关注;515发布会当天,虽然网友吐槽不断,网友评价再次冰火两重天,但你发出的微博最高评论还有9000多条,其中大多数还是挺你的。一个事实是,这次发布会之后,对你的争议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变得更强了。网上的热评,从你的公司到产品,一直追究到怎么看罗永浩这个人。

今天,围绕你一路走来的争议,我想抛开杂音和琐碎之语,问你以下十个问题,涉及团队、创新、品牌、竞争及个人意识等相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在2016年新浪创业训练营上有过一次四个时的分享——《创业者必须要面对的十大关系》,今天,这些问题正好映射到和你的对话中来,是为切磋学习,以如明镜,照见我们自己的更加不完美和十分平庸。

今天的十问,涉及到我所提到的所谓“十大关系”,下面,让我们开始吧。得罪之处,务必请包涵。实在不行,私下饭局再骂我。

第一问

王峰:关于投资人。事先说明,我也是锤子的投资人,但我更想站在公共立场问一些问题。每逢锤子发布会结束,大家都会很关心锤子的融资情况。现在锤子还会经常处在资金紧张的状态吗?

罗永浩:目前还好,已经不亏损了,我们不用融资也能走下去。但是为了研发投入和尝试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们的资金还是挺紧的。

王峰:我至今还记得2015年第一次跟你见面,在你们公司附近一个餐厅和你午餐的时候,我心里的疑惑:你的投资人名单上,没有IDG、红杉这类老牌主流投资机构,甚至没有启明、金沙江这些新兴的独角兽捕手。你跟媒体说过,你曾在1个月见了50多个投资人,但他们绝大多数并不能听明白你讲的事情。

我的观察是,最后投了你的投资者大多是喜欢你,信任你。他们听你的报价,其实都没有把短期投资回报率放在第一位。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锤粉。为什么市场号召力如此强大的罗永浩,没有得到更多主流VC的青睐?

罗永浩:我们做的不是风口上的项目,如果不考虑远大的计算平台理想(其实这个他们听不太懂,但这很正常),那看到的只有一片红海,所以多数机构都不想投是正常的,合乎投资逻辑的。

另外,很多成功的主流机构吹嘘自己很少错过重要项目,其实他们为了维持这种名声,也经常是到了谁都能看懂的后期阶段,求爷爷告奶奶硬塞进去一些钱,然后再吹这个牛的。

王峰:嗯,了解。锤子科技从创立到现在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艰难,曾经一度几乎被低价收购。据说由于收购方实在拿不出剩下的一笔小资金,导致最后收购失败。这些投资人当中,也有些由于基金性质和投资期限的问题,有退出的需求。但是锤子科技目前所选择的道路,是一条需要工匠精神和耐心的赛道。不知你是如何协调投资人需求和企业长远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的?

罗永浩:我们的投资者,有些是看好我们的长远前途,并对此有充分的准备,这种比较简单。

还有些是因为投资周期的关系,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退出的,这种我们会尽量想办法帮助需要退出的投资者退出。

有时候,一些新投资者希望前面的股东退出,这时候就比较好处理,否则还是挺麻烦的。这样的时候,就只能坦诚沟通,争取相互理解了。

王峰:我自己也完成过多轮融资,我知道在传统股权投资机构里,创始人与投资人的关系始终是微妙的,好像很多创业者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容易走到两个极端。要么失去自我,被投资者挟持,要么太过强势,拿下所以决定性投票权。其中关系千万重,我个人的经验是,创业者对投资者一定要坦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你觉得自己对投资人够坦诚吗?

罗永浩:当然。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其他人,我的问题一直都是过于坦诚了,这方面我的分寸感很差。

第二问

王峰:关于合伙人关系。这个我觉得挺有意思。马云创业时有“十八罗汉”,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彭蕾,一路追随,指哪打哪;马化腾创业时,“腾讯五虎将”里,既有马的中学同学陈一丹,也有他的大学同学张志东;雷军创立小米时,不仅有微软谷歌精英,更有黎万强等一众金山老同事;王兴创立美团时,叫上了清华室友王慧文。盖茨创立微软时的搭档是中学同学保罗·艾伦和大学同学史蒂夫·鲍尔默;乔布斯创立苹果的搭档是在Palo Alto一起玩大的技术天才斯蒂夫·沃兹尼亚克;佩奇创立谷歌时的搭档是大学同学谢尔·盖布林。任何一个领域的创业公司,有且至少有两人有过创业前的交情,其中大都以同学和前同事居多,我发现相知相熟的合伙人关系往往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问题是,在锤子团队中,有这样一个人,是你过去一路走过来的拍档吗?这个问题我想过很久,创业维艰,有时看起来就是找人过日子,顶尖合伙人关系堪称模范夫妻关系,或者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关系。有没有恋爱就结婚的好夫妻关系?有没有素不相识就一起扛枪的兄弟关系?

罗永浩:早期的时候完全没有,因为我跨界跨得有点狠,原来的朋友基本都是文化圈子的人,像作家、编辑、记者、出版家这种,还有就是英语培训业的前同事,所以起步的时候大部分是一些岁数差很多的小兄弟。那个时候比较惨的就是,压力再大的时候,也不敢跟他们说,怕吓到他们,怕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也搞不定,罩不住。

熬到现在好多了,吴德周、彭锦洲、苗颖、成红霞这些合伙人陆续加盟后,公司现在有什么大事,我可以很有底气地和他们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用硬着头皮假装自己什么都能搞定了。

唐岩以前跟我说,如果你的公司里,所有的人都是乖乖听你的,没有任何人敢提反对意见,你也没有任何担心走掉了就会很麻烦的人,公司就多半会出问题。所以头几年我一直是很焦虑的,现在这方面好多了。

王峰:德周和锦洲都是华为系啊,我都有接触,人很实在。进一步说,我理解的合伙人,既要有明确的强核心,又要充分发挥合伙人的长处。你的个人风格强烈,保持强核心没有问题,尤其是在品牌、营销和设计方面,明显见长,但在充分发挥合伙人能力上,你是怎么做的?比如,在技术能力上,对你帮助最大的合伙人是谁?

罗永浩:发挥他们的能力方面?我什么都没做。我找的合伙人,都是某个方面远胜于我的,我请他们来,就是因为那一块儿我搞不定。所以就交给他们就好了。他们知道那块儿的责任完全在自己身上,这是最好的动力。

技术能力上,对公司帮助最大的,当然是我们的产品线和研发负责人,现任COO吴德周。

第三问

王峰:关于创新能力。在5月15日的发布会上,令我们大为意外的是,你仅用了不到半小时介绍坚果R1手机,却用了近2个小时介绍锤子PC工作站TNT,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甚至是大胆的产品,但也引来了发布会最大的槽点,我罗列了主要槽点:第一,价格太贵;第二,长得太像Surface Hub;第三,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工作站吗?第四,用语音操作PC,可能会把办公室变成菜市场。以上槽点,你有什么要回应的吗?有冤说冤啊。

罗永浩:首先,TNT的核心,不是那块一万块的屏幕,而是革命性的操作系统。我们的屏价格贵不贵,根本就不是问题所在。因为除了我们自己做的不惜工本的那个坚果工作站版本,还有我们的合作商即将推出的从500元到5000元的全系列产品。所以不管你的预算是多少,总有一款适合你。

第二,长得像Surface Studio确实很遗憾,坚果工作站是六个月弄出来的第一代TNT概念机,这个周期实在太短了,所以我们就找了一个做过类似底座转轴方案的供应商,用最快的时间赶出来了一个。后续迭代的产品的样子,会非常不一样。

第三,大家都用马车的时候,全世界只有几个造汽车的疯子觉得人民需要汽车,就像大家都用键盘的时候,全世界都觉得鼠标是玩具,“不是干正事儿的”。

如果严重地改变交互方式,工作效率的提升只有百分之三十、四十,那就什么也改变不了。如果工作效率真的提高百分之三百到五百,那就不是改良,而是革命。革命来临的时候,怀抱着腐朽的键鼠嘲笑语音操控的傻x们,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整个人类的工具进化史,就是一部直觉战胜非直觉,低学习成本战胜高学习成本,便利战胜非便利的历史。

除非直觉、低学习成本、便利的工具和方法在工作效率上有严重的折扣,否则结果是没有悬念的。

何况,这么说吧,百分之三百到五百的效率提升,足以让每个人都戴上耳麦,足以让每个员工把工作拿回家做,足以让每个老板都给工位加上隔断......没做过老板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不奇怪,但他们至少应该做过员工。

发布会后,这么多人不是在讨论这套系统能否提高百分之几百的效率,而是在讨论办公室会不会因此成为吵闹的菜市场……这大致相当于汽车发明出来之后,脑子里只有马车和马粪的人,讨论汽车发动机会不会太吵,抱怨汽车还要费油,提醒马粪其实是有其他用途的,“马身上全是宝”。

王峰:锤子科技从诞生起,无论中间有什么波折,总在创新上有神来之笔,比如上一代坚果手机的“闪电胶囊”,更早之前有One Step和Bigbang,再早还有Smartisan OS焕然一新的操作界面,可是最新发布的坚果R1手机,有什么创新突破吗?好像大家还没看出来。你的发布会上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交给手机。不过,说实话整个智能产品厂商的发布会,都没有几年前市场那种疯狂热度。是不是整个智能手机领域都遇到创新的瓶颈了吗?你想过做区块链手机吗?

盘点丨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里程碑

奠基数字时代、登陆月球、造就个人电脑、在永不崩溃的互联网上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许多项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内的关键性突破背后,都有麻省理工学院的身影。正值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学院成立之际,我们从这所学校为上述领域所做出的无数贡献中精选了25个“高光时刻”。

研究生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1940 届科学硕士、1940 届哲学博士)提出,真假逻辑的原理可以等同于电路中开关的通断。这一概念后来奠定了数字电路领域的基础,也催生了整个数字计算行业。

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提出了一个名为“ Memex”的数据系统,让用户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书籍、记录和通讯都存储进去”并随意检索。这个概念催生了早期的超文本系统,并在数十年后最终导致了万维网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实时运行的数字计算机,是由杰伊·福里斯特(Jay Forrester,1945届科学硕士)领导的 MIT“旋风计划(Project Whirlwind)”开发的。该计划旨在为美国海军开发一款通用飞行模拟器,而这台计算机的成功直接导致了 1951 年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oratory)的诞生。

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函数式编程语言——LISP。在此之前,由于受到程序语言的限制,程序员只能一条一条地写出每一步需要执行的指令代码,电脑程序很难同时兼顾多个进程。而函数式编程语言使他们可以更简单地描述所需要的行为,从而可以解决比以往大得多的问题。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山姆·浅野(Sam Asano,1961 届科学硕士)有一次被一件事情搞得很沮丧:他和一位口音很重的同事打电话,却怎么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因此,他就在想有没有可能直接画画然后实时发送给对方。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电话线传输扫描材料的技术。之后,他把发明授权给了一家日本电讯公司,然后风靡全球。

当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机工程系拥有了一台 PDP-1 计算机时,包括来自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团队的史帝芬·“史赖哥”·罗素(英语:Steven“ Slug” Russell,1960 届本科,1966 届电气工程师)在内的一群狡猾的学生,用它开发了《Spacewar!》。这款太空战斗视频 游戏 在早期的程序员中非常流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多人 游戏 。

现在平均每个人都拥有 13 个密码。关于这件事,你可以感谢麻省理工学院的相容分时系统(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普遍认为,正是这个系统在世界上第一次引入了计算机密码。 “我们要建立多个终端以供多人使用,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自己的私人文件。”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费尔南多·科巴托(Fernando “Corby” Corbató ,1956 届哲学博士)对《连线》杂志表示:“像安一把锁一样为每个用户都设置一个密码,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

在 iPad 问世将近 50 年前,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就已经提出了直接与计算机屏幕进行交互的设想。由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1963 届哲学博士)开发的“ Sketchpad”允许用户使用触控笔来绘制几何形状,开创了“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先例。事实证明,这项功能对于建筑师、规划师乃至幼儿来说都至关重要。

麻省理工学院最早提出了分时系统。这个系统催生了 UNIX,并为从分层文件系统到缓冲区溢出安全等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许多方面都奠定了基础。由科巴托教授领衔的 Multics 开创了这样一种概念:把计算机变成一种像电力一样的、随时可用的“实用设施”。

玛格丽特·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领导的一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编写了阿波罗 11 号的导航与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帮助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1963 届医学博士)成功登陆月球。这个强大的软件推翻了一条将飞行计算机的优先系统切换为雷达系统的指令,并在历次载人阿波罗任务中均未发现错误。

有史以来的第一封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电子邮件,是在两台彼此相邻的计算机之间发送的。这封电子邮件来自于当时在创业公司 BBN Technologies 工作的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1965 届毕业生)。(如果你很喜欢、或者很讨厌“@”这个符号,那么这就是那个你要感激或者指责的那个人。)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巴特勒·兰普森(Butler Lampson)在施乐的 Palo Alto 研究中心(PARC)工作时,获得了“现代 PC 之父”这个称号。他用施乐奥托(Xerox Alto)开发了第一台带有图形用户界面(GUI)、第一个位图显示器、以及第一个“所见即所得”(WYSIWYG)编辑器的台式计算机。

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阿迪·萨莫尔(Adi Shamir)、罗纳德·李维斯特(Ron Rivest)和伦纳德·阿德曼(Leonard Adleman)提出的 RSA 算法,让电子商务成为了可能。这个算法利用对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的巨大难度来进行数据加密。有谁知道,数学竟是你可以在假日购物季的最后时刻完成血拼的关键所在呢?

1979 年的一天,鲍勃·弗兰克斯顿(Bob Frankston,1970 届毕业生)的丹·布里克林(Dan Bricklin,1973 届毕业生)在一台MIT大型计算机上工作到了深夜,创建出了第一个电子表格 VisiCalc,并在第一年就卖出了 10 万份拷贝。 三年后,微软通过“ Multiplan”加入战局,这个程序后来变成了 Excel。

早在 Wi-Fi 出现之前,一种名叫以太网的联网技术,就可以让设备通过插上一根网线的简单方式实现上网。 以太网由麻省理工学院 MAC 项目的团队成员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 ,1968 届毕业生)共同发明,之后他又创立了 3Com。正是以太网帮助互联网发展成了当今这个快速、便捷的平台。

本科生史蒂夫·克什(Steve Kirsch,1980 届毕业生)是第一个为光学计算机鼠标申请专利的人。他曾想制造出一种具有最少精密运动部件的“指向设备”。之后他创立了 Mouse Systems Corp。(他还申请过另一项专利,可以通过计算点击量来追踪在线广告的效果。)

AI 实验室的早期程序员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通过他的 GNU 项目成为了黑客文化和自由软件运动的主要先驱,该项目旨在开发出可以替代 Unix OS 的免费软件,并为 Linux 和其他重要的计算机创新奠定了基础。

拉迪亚·珀尔曼(Radia Perlman,1973 届毕业生,1976 届科学硕士,1988 届哲学博士)讨厌人们称呼她为“互联网之母”,但是她开发的生成树协议对于数据能够跨越全球的计算机网络至关重要。 (她还创建了一个幼儿版的教育编程语言 Logo。)

发明了互联网之后,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加盟了麻省理工学院。他成立了一个联盟,致力于制订建立网站、浏览器和设备的全球标准。W3C 标准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确保网站可被访问、安全且易于“爬取”。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芭芭拉·利斯科夫(Barbara Liskov)提出的有关实用拜占庭容错(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的论文,帮助催生了区块链——一种应用广泛的加密系统。 她的团队提出的协议可以处理大量的交易,并使用了一些对于当今的许多区块链平台来说至关重要的概念。

目前我们还没有能为我们跑腿的机器人,但我们确实有能吸尘的机器人。这件事我们要感谢由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海伦·格雷纳(Helen Greiner,1989 届本科,1990 届科学硕士)和科林·安格尔(Colin Angle,1989 届本科,1991 届科学硕士)创建的MIT初创企业 iRobot。如今,iRobot 已经售出了超过 2000 万台家用机器人,还导致了机器人保洁行业的诞生。

在 Siri 和 Alexa 还未出现之前,MIT 教授鲍里斯·卡茨(Boris Katz)就开发出了应用程序 StartMobile。这个 APP 允许用户使用自然语言来安排约会、获取信息以及执行其他任务。

在前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主任阿南特·阿格瓦尔(Anant Agarwal)的带领下,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发了开源、非营利性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免费的学习课程,吸引了全球超过 2000 万名学习者参与。

由马克·雷波特(Marc Raibert,1977 届哲学博士)在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期间创立的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推出了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Atlas),并用它参加了旨在开发救灾机器人的 DARPA 机器人挑战赛。 该公司的 Big Dog 和 Spot Mini 机器人能够完成爬行、奔跑、跳跃和后空翻等动作。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主任丹妮拉·鲁斯(Daniela Rus)的可吞咽折纸机器人,可以在被吞下后从胶囊中自行展开。有朝一日它将可以利用外部磁场爬过你的胃壁,清除误吞的电池,或者给伤口贴上创可贴。

扒一扒IPFS的投资机构?

协议实验室Protocollabs推出IPFS-星际文件系统以来,其在链圈、币圈的关注度就像火箭一样腾飞。但是对着这个神秘、低调的团队有时会让人摸不到头脑。网络上很难找到关于技术团队的详细资料。但并不影响项目的知名度。很多知名的投资机构早对这个项目做了很多研究和投资。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IPFS项目投资方有哪些?

01.YCombinator

YCombinator成立于2005年,是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扶持初创企业并为其提供创业指南。2012年,《福布斯》将YC评选为最有价值的孵化器。Y Combinator总裁山姆•奥尔特曾给出一组数据:“全球有12000个孵化器,其中8000个在中国,但是这12000个孵化器孵化的公司创造出的160亿美元中,有150亿美元是来自Y Combinator孵化的公司。”2015年,Juan Benet创建的IPFS在YCombinator孵化竞赛中拿到了巨额的投资,同时成立了Protocol labs协议实验室。

2.Winklevosscapital文克莱沃斯兄弟基金

文克莱沃斯兄弟基金会是由文克莱沃斯兄弟创办的投资机构。也是币圈最知名的投资机构之一,因为,文克莱沃斯兄弟基金曾用1100万美金购买了1%的比特币,最高回报到10亿美金。被称为“最会炒币的人”。同时文克莱沃斯兄弟也是Facebook的创始人。

03.SequoiaCapital红杉资本

红杉资本于1972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红杉作为第一家机构投资人投资了如Apple, Google, Cisco, Oracle, Yahoo, LinkedIn等众多创新型公司。红杉资本在美国、中国、印度三个国家设有本地化的基金。红杉资本中国是中国互联网的最知名的投资公司。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京东、美团、滴滴、摩拜等近50家国内互联网巨头背后都有红杉资本的身影。

04.DigitalCurrencyGroup DCG集团

IDCG(InternationalDigital Currency Group),是一家致力于区块链领域全生态圈、多元化投资组合的控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为投资者提供专业信息化服务,开拓区块链技术的现实应用,及提供多样化的加密货币管理服务。

IDCG由华尔街投行精英及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创始人、独立董事、联合区块链技术先驱团队及金融、科技领域知名人士共同打造。IDCG核心创始团队具有显著的国际金融背景,大部分来自德意志银行投资银行部、瑞银集团(UBS)、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埃森哲区块链项目组,共计超过50年的华尔街金融经验。核心雇员来自NASA、麦肯锡、GOOGLE、高盛、腾讯、IBM、华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等知名企业机构的产品技术部门。

05.stanford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的帕罗奥多市(Palo Alto)境内,临近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据相关机构统计,截止至2018年10月,共有83位斯坦福校友、教授或研究人员曾获得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七;27位曾获得图灵奖(计算机界最高奖),位列世界第一;8位曾获得过菲尔兹奖(数学界最高奖),位列世界第八。2017-18年,斯坦福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QS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列世界第二,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三;2017年,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世界第三。IPFS创始人人Juan Benet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

06.AndreessenHorowitz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

AndreessenHorowitz是一家美国私人风险投资公司,由马克•安德森和本•霍罗维兹于2009年创立。从2006年至今,安德森和霍洛维茨致力于投资科技公司。他们共同投资了包括Skype、Zynga、Digg,以及Foursquare、Airbnb、Twitter、Facebook等90家互联网公司。

07.FundersClub

是一家新兴网络股权众筹机构,致力于挑选最具潜力的创业公司。所有的法律文件和资金都在网络进行,绝对的公开透明,只有创业公司成功才能获得回报。是投资界的强有力的后起之秀。

08.UnionSquareVentures 联合广场风投

总部位于纽约的联合广场风投(UnionSquare Ventures)管理着10亿美元的资产。随着数字货币的大热,他们已经把投资焦点放到了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行业,计划通过投资来为财富增值。Union Square Ventures的一位高管曾表示,区块链将价值数万亿美元。USV执行合伙人艾伯特•温格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公司选择在区块链领域发展初期入局,项目投对了,就可以赚大钱,这个想法并不疯狂”。从他们选择在Protocol labs成立之初就“打钱”的做法来看,IPFS是个好项目,更是个赚大钱的好项目。

09.其他投资人

除了上述知名的投资机构之外。IPFS也吸引了知名的独立投资人。

美国股权众筹平台AngelList创始人:NavalRavikant

Haystack基金创始人:Semil Shah

Gyft.com创始人CEO:VinodanLingham

前高盛交易员,Coinbase公司的联合创始人:FredEhrsam

Skype联合创始人、英国的餐饮品牌Chilango创始人:JaanTallinn

Figma联合创始人CEO、硅谷传奇数学天才:DylanField

原来IPFS的投资人都是投资圈的大佬,星蓝心里更踏实了!

与公号:星蓝块链,同文发布。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区块链alto和区块链最直白的解释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区块链alto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