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区块链协会 卢森堡区块链

古泉财经 86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卢森堡区块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英国区块链协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0年后,到天上采矿去 | 甲子光年

据说是未来最有钱途的职业,就像从前的煤老板一样。

作者 | 刘景丰 李智颖

编辑 | 杨杨

1903 年,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一个在当时震惊世人的想法—— 探索 小行星。这位后来成为苏联火箭之父的科学家,第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太空资源的向往。

但真正挖到第一铲太空资源的却是美国人——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当时,站在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除了踩下一个大脚印,说了一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外,还收集了月球土壤和岩石带回地球。

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外太空采集矿产。

阿波罗11号登月后宇航员走出舱外取土

阿姆斯特朗不会想到,这些从月球带回来的土壤,除了一部分被用于科研外,还有一些日后被拍出了天价——一克月壤420多万美元,堪比世界上最稀有的缅甸红宝石的价格。

这比在地球上苦苦挖矿寻宝要诱人得多——红宝石数量稀少,极难获取,而外太空的矿产则取之无尽,前提是能把采矿设备送到太空并安全带回矿产。

难怪有人说,未来最有钱途的职业将是太空采矿——就像几十年前的“煤老板”。

巨大的诱惑吸引着数量众多的商业冒险家。从2012年行星资源公司 (Planetary Resources) 公开其太空采矿计划后,一群群超级富豪、天文学家争先恐后地扑向太空采矿。

尽管2019年的一波行业低潮让部分太空采矿公司梦想破灭,但挺过低潮的“幸存者”又加快了步伐。今年3月,日本初创公司Astroscale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首颗用磁铁清理太空垃圾的卫星ELSA-d;今年4月底,中国商业航天初创公司起源太空也将发射一颗名为NEO-01的太空采矿机器人原型机,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首次小行星商业开采行为;而欧洲ClearSpace公司则计划2025年承接ESA (欧空局) 的一项太空垃圾清理项目。

从名字上看,清理太空垃圾和太空采矿并非一回事,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技术的两种应用,太空采矿技术的初级应用便是清理太空垃圾。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 探索 小行星近百年之后,太空采矿正在由想象变成现实,而且已经走到了商业化的边缘。

不过在投身这场新造富运动前,有必要了解下太空挖矿的以下现实:

太空采矿热几年前就在上演。

2012年4月24日,一家名为行星资源的公司,在西雅图飞行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几颗小行星为目标,对其水资源和贵重金属进行勘探和开采。公司宣称,这项开发将为地球创造“数以亿计的GDP”。

行星资源公司成立于2009年,这时候它已经隐身运作了三年。

尽管如此,行星资源的太空采矿消息一出,还是让众人惊讶。第一次听这样的计划,相信很多人会以为这简直天方夜谭,甚至还会把它当作“骗子项目”。

但公司背后的股东名单可能会让人更震惊:既有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与董事会主席埃里克·施密特,Word之父、微软前首席软件架构师查尔斯·西蒙尼,Sherpalo创建者、谷歌董事局成员西姆亚姆,佩罗集团董事局主席罗斯·佩洛特等身家亿万的企业名流,也有科幻片《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阿凡达》上映时行星资源公司刚成立), 还有一群前NASA科学家……

这群富可敌国、头脑精明的精英领袖们,会为了行骗而编出这样的故事吗?答案可能是另外一种—— 太空挖矿是一场更大的造富运动 。

现代工业对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一些资源已日趋枯竭。BBC曾做过一份报告,地球上的铟是ITO靶材、半导体材料的重要元素,但地壳剩余开采年限只剩十几年;铂是重要的催化剂,但地壳中极为稀少,剩余开采年限也不到20年;就连人们常见的银剩余开采年限也只有20余年。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过去百年的工业革命依靠的是煤、铁等地表资源,而新一代 科技 发展依赖的稀有重金属则主要沉淀到地心,开采难度极大。但天上就不同了,那里资源极其丰富:小行星富含大量的金属资源,甚至有预测某些星球几乎遍布黄金、钻石……完美解决地球资源稀缺的问题。地球上目前开采的铂金属就是在亿万年的地球演化史中被小行星“砸”下来的。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大量获取太空资源,很可能会颠覆地球现有的工业体系,重塑 科技 实力。这或许说明了,为什么越是 科技 富豪越对外太空感兴趣。

在行星资源后,陆续有十余家新兴公司加入到“太空采矿天团”中。其中包括开发出3D打印机的3DSystems公司、深空工业公司,日本的Astroscale在中国成立的起源太空。

公司一拥而入,资本也跟着进来了。行星资源获得了接近5000万美元的融资,日本月球 探索 初创公司ispace先后融资超过1.2亿美金,Astroscale共融资超过1.9亿美金,中国的起源太空也在成立后不久获得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第一波太空挖矿热,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即使是这波热潮,距离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也已经过去了40多年。在人类取回月壤和岩石后,为什么没有将目光从月球转向更多的小行星?

所谓太空挖矿,主要是在月球和小行星上开采矿产资源。完成太空资源采集,要分成五个阶段:找矿-探矿-落矿-采矿-用矿。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航空航天技术。

太空采矿,首先需要的是可对小行星地质材料进行分析的望远镜;其次需要有能够捕捉、控制天体的能力。比如外太空没有引力,当一个机器人去捕捉一个天体时,很可能自己先被弹开;且高速飞行的星体如同一颗炮弹,如何使采矿机器人既能不被天体击中又能改变其运行轨迹,这需要很多工程化的开发和验证。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技术发展需要一个进程,也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航天活动的成本极高。

1969年阿波罗11号搭载三名宇航员完成登月计划,光鲜的背后,是这项太空活动准备了近8年、总耗资为400多亿美元。仅为这次载人登月准备的测试活动就有数十次 (其中包括阿波罗1~10号的10次测试) 。

即使后来的航天飞机,平均每次的发射成本也高达15亿美元。而且太空采矿还有对矿产价值的鉴定等问题,这可不是一个普通公司和富豪会轻易去做的尝试。因为哪怕一次失败,就有可能使其陷入破产的境地。

2010年之后,随着美国商业航天进入黄金时期,这一状况已大幅度改变。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开始与波音、SpaceX、蓝色起源、内华达山脉等商业航天公司合作,并通过输送订单扶持创业公司。

商业航天的最大优势,就是大大降低了往返太空的成本。以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的重型火箭猎鹰9号为例,其单次 (首次) 发射的价格为6200万美元,多次复用的发射价甚至低至3500万美元/次,这比同样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的发射成本低了95%。

这为日后商业开发太空资源奠定了基础。 太空采矿热之所以不是40年前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40年前这个梦想并没有市场。 实际上人们对地球资源环境的担忧也是最近二十年多的事,在资源环境尚不短缺的时候,太空挖矿是一个十足的疯子想法。

但太空采矿,真的很容易吗?

要知道,这项诱人的计划,目前尚没有一家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完成了太空采矿的技术和商业验证。

会有公司撞墙,这是预料中的事情。只是没想到,太空采矿公司的失败会来得如此迅速,其中最吸引人的案例,就是股东背景华丽的行星资源。

2016年,行星资源公司为其Arkyd太空望远镜发起的众筹项目未能成功。该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ris Lewicki当时表示,他们非常不幸地发现,Arkyd项目并没有像预期中那样得到更多企业及政府部门后续的资金支持。

“不幸”还不止这些。2018年该公司在发射第三颗卫星时因融资失败陷入资金困境,最终导致其被一家区块链公司收购。

两个月后,曾和NASA签署两份小行星采矿商业化和工业性 探索 合同的深空工业公司,被Bradford Space收购。第一代小行星采矿公司大多数止步于此。

如果回到故事原点,宇宙中有无穷尽的资源,只要抢先一步就能免费占为己有,相比地球上资源正在枯竭,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但为什么有的公司就讲不下去了呢?行星资源和深空工业未能坚持下来的很大原因,是“他们铺的摊子太大了”。

“太空采矿的技术是可行的,行星资源和NASA都论证过,技术原理不是障碍。”起源太空副总裁杨成文告诉「甲子光年」。太空挖矿听起来炫酷,但其背后还是基于现有的航空航天技术。

问题是商业化开采不仅要求有技术,还要求能获利。

尽管这两家企业背后有NASA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但由于长期烧钱做基础性研发,缺乏里程碑性的进展,最终耗光了投资人的耐心。

太空 探索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烧钱活动。业内人士说,仅仅是建一座航天器测试实验室,光基础设施投入就要数千万元人民币。

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且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

201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2025年左右将一颗500吨重的小行星拖到月球轨道,成本需要26亿美元。

但从绕月轨道到地球,仍有不小地难度。

因为周期漫长、投入巨大,短期难以商业化落地,过去的太空采矿公司活下去并不是个容易的事。即使曾一度引领太空采矿产业的行星资源也在2015年承认,小行星开采仍需20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前期 探索 和实践。

前人踩过的坑,成为后人的经验。

为了活下去,太空采矿公司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节流。在吸取了前行者的教训和经验后,为了控制成本,后来的太空采矿公司开始尝试轻资产运营。起源太空副总裁杨成文对「甲子光年」说,前期起源太空不自建航天器测试实验室,而是以合作的方式使用基础设施,尽量把资金用到项目上。

其次还在尝试开源。这就需要太空采矿公司在不同的阶段有对应的商业模式,形成规模化收入。

在“找矿-探矿”阶段,需要通过发射多谱段的空间探测卫星,形成小行星资源数据库。这一步起源太空已经慢慢在实现了。2020年7月2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包括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在内的三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

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配备了自主研发的龙虾眼聚焦X射线探测器与高精度小型载荷平台,将完成若干重要的空间X射线探测实验。该项目由起源太空公司和南京大学合作发起。

起源太空新的望远镜“仰望一号空间光学/紫外望远镜”也将在今年上半年发射。杨成文称,这将是我国首个可见光与紫外波段的太空望远镜,预计实现百米级近地小行星观测及资源探测,“不光能发现新的小行星,还能够分析小行星风化及成分。”

而在此之前,依靠之前多个探测卫星的相关数据等服务,2020年起源太空已实现数百万的收入。但这一商业模式仍有待考验。

下一步是“落矿”。目前这一环节已进入技术验证阶段。比如起源太空将在今年4月底发射一枚代号为“NEO-01”的太空采矿机器人原型机,为开展小行星采矿做技术验证。与此前日本发射的用磁铁清理太空垃圾的卫星ELSA-d不同,“NEO-01”通过自带的一个网状捕手,在太空模拟小天体捕获控制、智能飞行器识别与控制。完成该步骤后,机器人通过自带电推进系统,带着捕获的模拟小天体目标在大气层中一起烧毁。

总装前后的起源太空NEO-01太空采矿机器人

简单来说,“NEO-01”要在太空完成相关技术的验证,为后续真实采矿做准备。

太空采矿模拟图

这项能力在当下可用于太空垃圾清理。听上去清理垃圾一点也不炫酷,但这却是一项回报丰厚的任务。此前2018年,欧空局曾出资1520万欧元支持英国萨里大学一项对空间碎片主动清理技术的项目;2020年底,欧空局又豪掷8600万欧元 (约合 6.8亿人民币) ,购买了瑞士初创公司 ClearSpace (清洁太空) 的一项特殊服务——从轨道上清理一块太空垃圾。

太空中的垃圾如果挡在正在运行卫星的轨道上,一旦两者相撞不仅会损毁该卫星使其无法继续工作,还会影响地面各种应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这些卫星运营主体在碰到类似情况时,一般都会斥巨资清理太空垃圾保护卫星正常运行。

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卫星被送入太空,这些卫星的安全运行和达到使用寿命或损毁后的处理,给太空垃圾清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对太空采矿公司来说,清理太空垃圾只是目前为了活下去的“副业”,更大的梦想还是诱人的太空采矿。

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太空采矿或许是未来,但现阶段的日子显然没那么好过,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机构争前恐后地踏上冒险之旅?

在商业化机构的竞争背后,是一股浓浓的焦虑:谁能在未来更多占有太空资源?

一场太空资源的争夺战,已经先行打响。

少有人知道的是,人们针对太空有一部“空间宪法”——1966年,美苏两国分别向联合国大会提出订立《外层空间条约》 (OST) 的建议,于次年10月生效并开放签字。

但这部条约仅仅约束了主权国家的行为,对商业公司开采、开发天体的行为却并未约束。也因为国际法规存在漏洞,有些国家在内部已经用法律鼓励商业公司开发利用太空资源。

2015年,美国实施《商业航天发射竞争力法》,确认美国公民拥有从小行星上获取资源的所有权,并鼓励小行星资源的商业开发与利用。美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明确认可私人拥有月球及其他天体上矿产权的国家。

2017年,卢森堡通过了《 探索 与利用空间资源法》,明确太空资源可以为卢森堡注册实体所拥有。

所以,NASA早早就开始将目光瞄准太空资源 探索 ,如2014年NASA与深空工业和行星资源公司的合作,并已在2020年10月实现登陆小行星“贝努 (Bennu) ”的计划,探测器按计划成功采集尘土样本后,预定在2023年9月24日返抵地球。

此外很多成立不久的商业太空挖矿公司纷纷推出了太空资源采集计划——行星资源公司提出2020年前,在近地轨道上建立推进剂仓库,从地球附近的小行星提取水冰资源;深空工业提出在2015年发射一队小行星拦截飞船,用来在附近的小行星上寻找资源。由于此后这两家公司被收购,项目无疾而终。

而作为欧洲第一个筹备“太空矿业”相关法律和监管条例的国家,卢森堡则针对境内合法注册的十家太空采矿公司,给与2.23亿美元的资金扶持。

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太空资源的相关法案,但也已经有商业公司行动起来了。比如起源太空,其计划在2025年实现首次小行星商业开采行为。

然而,过去数百年的地球资源开采经验告诉人们:人类每一次资源的开采,必然伴随着利益的再分配、产业和话语权的重构。太空采矿显示出,人类的资源争夺已经从地球延伸到太空。

科幻剧《苍穹浩瀚》 (The Expanse) 的大背景,是200年后,地球、火星和小行星带争夺着水、空气等,它们是比黄金更贵的资源。对比之下,太空采矿就像这个场景的预兆,未来比想象来得更快。

5G专区、防疫力量、线上展会……本届高交会有五大亮点

5G专区、防疫力量、线上展会、远程参展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

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介绍,本届高交会主要有五大亮点,分别是5G专区、防疫力量、线上展会、远程参展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

展会首次设立了5G商用专区,重点展示5G云网融合、AR场景化运用,5G信息化解决方案、5G智慧杆、智慧安防、智慧照明等应用。同时日本富士公司带来了数据流磁带、8K镜头等有望助力中国5G建设、护航新基建的独特产品。高交会还展示了内置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系统级人工智能芯片、行业功能性四足机器人等高精尖技术产品。

展会还汇聚了抗疫的黑 科技 ,在重大公共卫生实践中彰显 科技 力量。这次高交会将展示 科技 在疫情防控中丰富应用场景,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AI警务、防疫取证系统、口岸旅检、机场防控体系、重大疫情智慧防控平台以及疾病预测模型为核心的预测AI系统、送餐机器人、针对公共卫生应急处理需求的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智慧防疫相关产品,并设立了IT抗疫 科技 专区。

另外还全面升级了线上展会。紧抓数字会展和线上经济的新机遇,本届高交会在原有网上展会基础上融合了5G+超高清视频、360度VR实景展示、3D虚拟等前沿技术。以及保持较高的国际化水准,国际交流合作热度不减。本届高交会创新工作方法,力求突破疫情带来了空间和地域限制,为不方便入境的海外展商提供了远程参展和线上交流服务,“一带一路”专馆和外国团组展区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展览模式,并且设置了国际远程展示中心。

最后是融合多方创新资源,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圈。本届高交会突出企业与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举办项目融资路演会、项目融资培训会、项目配对洽谈等数百场活动,富士、华为、平安 科技 、大疆、特斯拉、研祥等知名企业,创新投、深高新投等一大批投融资机构以及初创企业、创客项目将以高交会为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

生物医药、在线教育、新零售等新产业发展成果“高交会见”

据悉,本届高交会将突出“十三五”的 科技 成果和“十四五”的重点产业布局。其中,商务部以“ 科技 兴贸、稳外贸、稳外资”为主题设置专馆,展示我国 科技 兴贸、构建开放型新体制方面的成果; 科技 部展区围绕“清洁能源,智能交通”,进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的展览展示;工信部国经中心组织“工业和信息化数字中国专题馆”,展品涵盖通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成果。

农业农村部重点展示生物遗传改良、农业绿色投入品、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国家知识产权局展区以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整体展示内容,搭建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沟通的平台;中科院专馆集中展示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以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取得的 科技 创新成就。此外,国内30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7所知名高校均组团参展。

就行业来说,本届高交会还将展示生物医药、智慧医疗、医学诊断、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新零售等新产业发展成果,以及5G+、智能经济、智能传感、移动支付、数字经济、区块链+、共享制造等新业态。参展企业有平安 科技 、华为、大疆、特斯拉、同方股份、台达电子、英飞拓、嘉楠等跨国公司和龙头企业,有研祥、丝路视觉、大族激光、光启技术、虹软等上市公司,还有云天励飞、思必驰、普渡等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等。香港 科技 展团和香港软件展团也将带来IT行业热点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技术。

外国团组参展线上线下展会,还有多场精彩论坛

与此同时,为了突出疫情防控 科技 产品和经济振兴新进展,本届高交会将着重展示一批疫情防控 科技 产品,并举办高端论坛活动,对疫情引发的 社会 经济变革进行深入探讨。为展示IT行业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出色作用,本届高交会信息技术与产品展新设了“IT抗疫 科技 专区”,集中展示各类可用于抗疫的硬核技术,包括AI体温预警系统、AR疫情测温筛查解决方案、重大疫情智慧防控平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设备仪器整体解决方案、智能巡检机器人、地下管网检测机器人、石墨烯除雾光疗护目镜、远程会议一体机、防疫集成房建造等。为提振市场信心,本届高交会还将展示各地在恢复经济方面的新进展,并举办招商引资等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活动。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商务旅行受到诸多限制,但并未影响国外展团对高交会的热情。“一带一路”专馆和外国团组展区将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展览模式,设置国际远程展示中心,其中有2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线下参展,有2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线上参展。卢森堡、黑山、斯洛文尼亚、乌拉圭等国首次参展。奥地利驻广州总领事馆组织10家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现场参展,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消防技术供应商卢森宝亚集团,最大的工业领域开发和优化动力总成系统测试公司李斯特技术中心;北欧创新创业基地率芬兰、瑞典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教育等领域的7家企业参展;波兰、马来西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比利时、阿根廷等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均组织企业现场展示。

探营

机器人厨师、无人驾驶、城市治理大数据等“黑 科技 ”频现

今天上午10点半,南都还将对高交会进行视频直播,带大家全方位去看“中国 科技 第一展”。

驰援湖北的智能餐饮机器人,20秒就能做出一个汉堡

做饭炒菜的机器人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但驰援湖北抗疫的智能餐饮机器人,你肯定也很好奇。由碧桂园旗下千玺机器人集团研发的多款自主研发机器人首次亮相高交会,包括自主研发的“驰援湖北抗疫”同款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天降 美食 ”中餐及火锅云轨系统、汉堡机器人、五谷豆浆机器人、棉花糖机器人、冰淇淋机器人等多款智能餐饮机器人。其中,明星产品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更是成为抗疫 科技 展区中的耀眼焦点。

在今年新冠疫情最为严峻的2月, 许多餐饮企业暂停营业,尤其在湖北地区,配餐需求急迫。千玺机器人向湖北捐赠两批自主研发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单台设备出餐效率每小时达120份,全程实现自动烹饪,提供24小时无接触式免费热餐服务,为医护人员的后勤需要提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不仅能实现菜肴自动烹饪,口味品质稳定,且多款单体餐饮机器人实现自动化高效运行:汉堡机器人出餐效率达20秒/个,咖啡机器人出餐效率达45秒/杯,冰淇淋机器人出餐效率达30秒/杯,通过24小时无接触式运营,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同时,轻松应对高峰客流及特殊时段的用餐需求。

无人驾驶时代即将到来,5G远程监管系统保障车辆安全行驶

据介绍,元戎启行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L4级,满足常规场景的自动驾驶操作要求,一般不需要人操控,车辆即可按照设定好的道路规则自动行驶。

曾在抗疫一线消毒的机器人亮相,还能自动分拣外卖快递

当搭载消毒箱时,消毒机器人可采用消毒液喷洒技术对环境进行消毒,可达到手术室消毒级别标准,并可根据消杀对象不同自动调整喷头具有全自动执行任务,一台消毒机器人可以替代4个专业消毒人员的工作。

由于其高效的消毒效率与工作效率,这款机器人出现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抗疫一线。据了解,该企业研发的末端配送方案已经入驻华润、天安云谷、佳兆业等多个知名园区及写字楼,是国内企业中首家实现室内、室外一体化配送且真正落地运营的企业。

“智能厨师”自学八大菜系,手艺媲美五星级大厨还有营养搭配

即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类智能家居纷纷进入人们生活的当下,炒菜做饭仍然是绝大部分家庭视为负担却又无法回避的日常,一餐 健康 美味的饭菜往往意味着费时费力,还要忍受油烟。而如今有了智能厨师,问题似乎迎刃而解。

据介绍,深圳飞子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智能厨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美的学习了专业厨师的厨艺,能够烹饪出比肩高端厨师的美味佳肴,并实现了中餐标准化。同时,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智能解析,可以为国人量身制订符合每个人自身所需的食谱,为国人的饮食 健康 保驾护航。

3秒测温、1分钟测血氧饱和度,香港团队带来深度ECG检测智能穿戴设备

疫情期间,体温检测随处可见,有效的医疗数据与信息共享可减低因员工新冠感染而引发的成本效益,由此这款设备也应运而生。来自香港的研发团队成员表示,这款名为DynasynQ的智能穿戴设备独有的3秒体温检测功能配有高精度红外线温度传感器,操作步骤简单,只需一键按下检测功能,将传感器靠近额头就能获取身体温度数值。

和常见的测温仪不同,DynasynQ的智能穿戴设备具备深度ECG检测功能,1分钟就能检测出血压、血氧饱和度、心图等结果,该功能有利于发现早期新冠感染者,进行早期干预。同时,DynasynQ的全天候心率监测可帮助用户检测静息心率与运动心率是否处于正常范围,有利于发现心血管异常潜在风险,让用户把握治疗良机。

第一款全球动态人像系统“深目”,实行城市治理大数据管理

高交会22年来,许多黑 科技 产品从这里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 科技 创新也在更大范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一路高歌,已经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在中国,得益于拥有密集的人口、开放的城市场景,人工智能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算法精确度、精细度有了数量级的提升,面向城市场景的各类算法也越来越丰富,“智慧城市”成为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

本届高交会上,云天励飞的城市智能体将首次亮相。云天励飞打造了第一款全球动态人像系统“深目”,对城市安全、 社会 治理、民生服务这些城市业务进行了深入的 探索 。在此基础上,云天励飞开始构建自进化的城市智能体,利用算法、芯片、大数据技术,智能调度分析城市AI算力、能力和数据资源,以城市业务场景为驱动,实现对城市的主动感知、智能交互、高效执行,并且持续进化,以变应变,形成自迭代自优化的业务闭环,推动城市不断向高阶智慧进化。

延展

大鹏40余件

高新 科技 成果将亮相

大鹏新区突出“ 科技 +生命、生物、海洋”高新产业特色,在本届高交会上展出一批生命 健康 、生物 科技 、生物医疗、海洋生物、电子与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新技术,四十余件多样化高 科技 成果展示,彰显大鹏新区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的决心。

人才高交会云招聘

多个年薪30万高端岗位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人才与智力交流会(以下简称“人才高交会”)将于11月12日至13日在深圳人才园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云聘会,将于11月12日在线上通过VR的形式与大家见面。据悉,深圳人才集团、比亚迪、富士康、三一重工、百泰投资、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中智、猎聘等湾区代表性高新技术企业及知名猎头公司将参会揽才,提供多个年薪30万元及以上加期权的高端岗位。

本届人才高交会以“聚天下英才,创深圳未来”为主题,采用“互联网+展会”双向赋能的展会新模式,除线下展会外,还打造了一场拥有3D虚拟展馆、在线直播、视频互动等功能的“云”上人才高交会,丰富多彩、亮点纷呈。

复杂美入选欧盟专利局《区块链专利报告》专利申请数位列全球前十

33复杂美区块链申请专利数再获国际肯定,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之一“欧洲专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于2018年12月4日在荷兰海牙区块链专利会议上发布《区块链专利报告》,在全球企业区块链申请专利数排行榜中,复杂美位列第十,申请专利数36项。

在《区块链专利报告》中,共有四家中国企业入选,除了复杂美,还包括阿里巴巴、京东方和中国联通,复杂美是唯一的初创企业,说明复杂美的创新能量已和大公司并驾齐驱,被欧洲专利局肯定。

复杂美于2014 年申请第一个区块链发明专利:钱包找回功能,并在2018年初获得授权,2015年研发出多重签名、POS手机轻钱包;2015年11月受政府官方邀请演示区块链票据交易所。复杂美目前已累计申请接近200项区块链发明专利,其中有3项已经获得授权,39项已公开,全球排名前10。复杂美已授权的专利包括可预告钱包支付或找回的加密货币钱包、区块链上的投票及CA证书的管理方法等。

欧洲专利局(EPO)是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之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特许厅、韩国特许厅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并列,欧洲专利局(EPO)是根据欧洲专利公约,于1977年10月7日正式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欧洲地区的专利审批工作。

专局目前有38个成员国,覆盖了整个欧盟地区及欧盟以外的10个国家,早期19个国家为: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荷兰、葡萄牙、瑞典、瑞士、西班牙、英国、塞浦路斯、芬兰。该局的工作地点分布在德国的慕尼黑、荷兰的海牙、奥地利的维也纳以及德国的柏林四个城市。该局机构的主体部分及多数工作人员集中在慕尼黑和海牙,慕尼黑有1830人,海牙有1681人。

欧洲专利局是世界上实力最强、最现代化的专利局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专利文献资源,先进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和丰富的专利审查、申诉及法律研究方面的经验。

复杂美成立于2008年,现有200多名员工,总部设于杭州,在南京和上海设有分部,公司曾荣获2016年中国区块链十强榜单、2017年度中国区块链行业先进集体奖。2017年9月,“复杂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成为首批通过中国信通院-可信区块链预测试产品,公司联合研发的“美的金融区块链票据交易平台”被评为可信区块链-金融类优秀应用案例。

复杂美已为海航海平线、电力巨头和电器巨头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正式上线区块链项目,其他合作单位包括小米、京东、微软、华为、人民电器、浙商国际、上海 汽车 、杭州互联网法院等等。

现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Chain 33区块链底层技术,供应链应收账款转让(企业白条)、商品上链、积分、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加区块链溯源、存证、钱包、区块链交易所等成熟产品。

gds是什么币

GDS币是是股权通证(股东商的缩写),博蓝共享整个生态体系的估值体现,是平台自己打造的公链,3月27日GDS币面向全球发布,可以进行买卖交易,据说未来价格可以比肩比特币,价值是无限的。但是也有人说GDS币就是一个骗局,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数字货币etp就是交易平台的币,也叫做元界币,属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公有链的项目,是一个比较早期的项目,有自己的交易平台的同时话上线了比特儿交易所,并且项目早就已经在主网上线了,采用的算法是POW以及DPOS共识机制的算法,团队也是比较早期的研究区块链的人员,并且还获得了早期的投资。

元界

元界是一个主打应用开发的底层公链的项目,并且还在生态当中加入了智能资产(Smart Property)、数字身份(Avatar)以及预言机(Oracle)等功能,用户可以在元界上面登记和发行数字资产,从而来实现在区块链上的价值的转移。未来还将会逐步对项目开源,并且尝试为企业级的用户提供技术和商业支持的服务。元界链上的数字资产是无需信任的,可以自由注册,发行,转移,存放以及作用于抵押和烧毁。资产的流通是非常便捷的,在金融资产交易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Avatar数字身份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在元界区块链上拥有智能资产。所有应用价值的信息,都将会以密码学的方式来进行加密,除非Avatar持有人授权的话,否则任何人都是无法获取用户的加密信息的,非常的安全。Oracle预言机功能在元界区块链中起到的是价值中介的作用,通过托管 Oracle,可以保管现实形态的资产,然后再在链上发行与之相对应的数字资产,使得现实资产的映射上链变得非常的便捷。元界的钱包是一个在线的网页钱包,并且还可以兼容传统的PC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在元界钱包存储元界的资产,或者是进行专有资产的交易与发行。元界项目在资产发行以及交易领域都是有所布局的,独特的预言机功能还可以联通现实世界资产,大大增强了项目的落地场景。

一颗小行星的矿产价值超过全球GDP,到太空淘金去

1903 年,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想法 - 探索 小行星,这位后来成为苏联火箭之父的科学家,大胆推测小行星上可能布满了珍贵矿石,第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太空资源的向往。

直到1969年, 人类第一次从外太空采集矿产 -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并收集了月球土壤和岩石带回地球,这些从月球带回来的土壤,除了一部分被用于科研外,还有一些日后被拍出了天价:一克月壤420多万美元。

随着航天 科技 的蓬勃发展,太空采矿正在由想象变成现实,而且已经走到了商业化的边缘。2021年4月27日,全球首个太空采矿机器人 - NEO-01卫星随着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

今天,「哈工创投」带您了解太空采矿的发展历程、战略意义以及商业化路径。

太空采矿:早已暗流涌动

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有关小行星采矿的内容就已经时不时出现在科幻小说中了。美国知名的硬科幻小说作家 Robert Heinlein 就曾描述了一个年事已高的宇航员前往小行星开采铀矿的故事。

在1976年,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 Gerard K. O'Neil 所提出的“高边疆计划”中就设想了数千万人殖民太空的方案,在其中最具亮点的部分就是外太空基地的建造资源将来自月球。

在2015年11月,美国颁布了《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明确私人企业太空采矿的合法性和太空资源私有财产权。紧随其后,卢森堡宣布太空采矿计划,希望能够成为欧洲太空矿业公司的商业基地,为太空小行星矿业开发提供研发支持,并且可能直接向一些公司投资,开采小行星上的黄金、白金和钨等,还将制定法律框架,从而为相关业务提供保障。

自此,太空淘金潮开启。2009 年,世界第一家小行星采矿公司 “PR”(Planetary Resources) 诞生,该公司由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联合谷歌创始人 Lary Page 等出资成立,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该公司A轮投资方还出现中国企业腾讯、创新工场的身影。当时对于做小行星采矿来说,大家能预料到肯定很贵,但究竟怎么做、要花多少钱还在摸索中。

2020年4月6日,美国通过了太空资源法案,再次重申美国个人和公司拥有从事商业 探索 、回收和利用太空资源的权利。不久之后,NASA正式宣布《Artemis Accords》,包括如何从月球表面开采资源、划定安全区。

太空采矿:商业价值巨大

现代工业对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一些资源已日趋枯竭。BBC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地球上的铟是ITO靶材、半导体材料的重要元素,但地壳剩余开采年限只剩十几年;铂是重要的催化剂,但地壳中极为稀少,剩余开采年限也不到20年;就连人们常见的银剩余开采年限也只有20余年。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过去百年的工业革命依靠的是煤、铁等地表资源,而新一代 科技 发展依赖的稀有重金属则主要沉淀到地心,开采难度极大。但太空就不同了,那里资源极其丰富:小行星富含大量的金属资源,甚至有预测某些星球几乎遍布黄金、钻石……完美解决地球资源稀缺的问题。地球上目前开采的铂金属就是在亿万年的地球演化史中被小行星“砸”下来的。

如果能够大量获取太空资源,很可能会颠覆地球现有的工业体系,重塑 科技 实力。国际顶级投行高盛曾发布一份太空研究报告称,太空经济“有着长远而持久的机遇”,未来20年间行业规模将会成长至数万亿美元。高盛以太空采矿为例进行了说明,小行星241 Germania上存在价值达95.8万亿美元的矿产,几乎与整个世界的GDP相当。

美国一家专门做小行星矿产及其价值评估的网站Asterank结合小行星的光谱分析测算其体积及矿物种类,并根据目前矿物的市场价格估算出行星矿物价值的排名。

巨蟹55e

矿物:钻石(根据分析,该星球可能拥有一颗铁质核心)。

估值:约26.9Nonillion美元(Nonillion=10的30次方)

距离:2004年首次发现,距地球约40光年

241 Germania

矿物:主要为铁

估值:近100万亿美元,比肩目前全世界的GDP总量

位置: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直径:168.9千米

PSR J1719-1438b

矿物:这颗脉冲星行星很可能由结晶碳(钻石)构成,且钻石密度极高。

估值:超过100万亿美元

位置:2011年8月25日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距地球约4000光年

3200 Phaethon

矿物:铁

估值:超100万亿美元

直径:约5.1千米

距离:预测将于2016年9月29日以较近距离飞掠地球,届时距离地球约为0.6亿公里

小行星4034

矿物:白金以及镍、铁

估值:约2.42万亿美元

直径:约420米

更重要的是,未来人类一定会到太空去,利用太空中的资源是必由之路,太空 探索 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太空资源进行商业化开发的能力。

从科幻到 科技 ,并不容易

中国矿业大学一位专业人士表示,目前关于太空采矿的认识几乎停留在“近科幻”阶段,但国内外学者在太空资源勘查、钻孔技术及原位利用等方面已经展开 探索 性研究,为太空采矿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太空采矿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运回地球附近开采,二是就地开采,但是难度都非常太大。在太空作业遇到的问题会有很多,比如:真空环境、零重力/微重力、强紫外线、随时会面临陨石的撞击等。

更不可忽视的是矿产运输成本,以猎鹰重型火箭为例,单次发射成本在9000万美元至1.5亿美元之间,如果从火星出发一次,最多只能运16.8吨,每吨运输成本最低也要500多万美元。

目前,尚没有一家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完成了太空采矿的技术和商业验证,尽管它们背后有众多 科技 大佬和NASA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但由于长期烧钱做基础性研发,缺乏里程碑性的进展,最终耗光了投资人的耐心。

2016年,上文中提到的行星资源公司为其Arkyd太空望远镜发起的众筹项目未能成功,2018年该公司在发射第三颗卫星时因融资失败陷入资金困境,最终导致其被一家区块链公司收购。 类似的还有美国深空工业(Deep Space Industries),尽管曾和NASA签署两份小行星采矿商业化和工业性 探索 合同,最终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第一代小行星采矿公司大多数止步于此。

太空采矿分几步?

太空资源采集可以分成五个阶段:找矿-探矿-落矿-采矿-运输,每个阶段都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并且涉及诸多关键核心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多个复杂学科,需要各部门、行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完成此项伟大工程。

第二代小行星采矿公司在吸取前行者的教训和经验后,开始改变策略,尝试轻资产运营和商业化模式创新。以深圳起源太空 科技 有限公司(后简称起源太空)为例,其不自建航天器测试实验室,而是以合作的方式使用基础设施,同时承接清理太空垃圾的订单,创造营收。

2021年4月27日,全球首个太空采矿机器人 - NEO-01卫星随着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NEO-01卫星是由起源太空研制的致力于开采太空资源的商业航天器,是未来实现采矿及小行星整体操作的初代设备。此次NEO-01太空采矿机器人上天的任务之一,是在太空中初步验证未来小行星采矿的技术,以及完成清理太空垃圾的能力展示(其实,太空采矿技术的初级应用便是清理太空垃圾)。

根据起源太空的规划,他们计划通过“找矿-探矿-占矿-采矿-返回”五个阶段完成太空资源采集,目标是小行星上如铂、钯等贵金属以及其他稀有资源,预计在2025年完成小行星全球首次商业开采行为。

不能失败的太空资源争夺战

过去数百年的地球资源开采经验告诉人们:人类每一次资源的开采,必然伴随着利益的再分配、产业和话语权的重构。太空采矿显示出,人类的资源争夺已经从地球延伸到太空。

中国拥有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在太空 探索 和研究方面的技术积累并不逊于西方国家,迅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社会 面对挑战时的坚韧品格和超强的执行力。

本着 探索 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 社会 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 科技 发展、国家安全和 社会 进步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必将在未来立于“宇宙之巅”。

本文综合转载自“甲子光年”、“ DeepTech深 科技 ”等,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哈工创投」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卢森堡区块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英国区块链协会、卢森堡区块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卢森堡区块链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